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360章 稚心烛微

第360章 稚心烛微(1 / 2)

秦王府的肃杀、魏王府的玄奥,乃至长安城日益紧张的氛围,似乎都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立政殿外。这里并非皇后的中宫,而是秦王王妃长孙氏所居的殿宇,虽不及皇后宫殿恢弘,却自有一股温馨宁和之气。这里是尚未开府建牙的秦王诸子,在严苛的宫廷教育之余,所能寻得的一份来自母亲的温暖庇护。

午后春光正好,透过雕花窗棂,在光洁的金砖地上洒下斑驳暖意。殿内熏着淡淡的、宁神的兰香。长孙王妃并未身着王妃大装,只是一身素雅的藕荷色常服,正坐在窗下的软榻上,低头缝补着一件小儿的锦衣,神情专注而温柔。她偶尔会掩口轻声咳嗽几下,面容带着一丝长久以来都存在的、挥之不去的苍白,但那眉宇间的娴静与坚韧,却从未因此而折损。

榻下的波斯地毯上,几个年岁尚小的孩子正在玩耍。最为安静的是年仅七八岁的李治,秦王第九子,被封为晋王。他生得白皙秀气,性子似乎也格外沉静内向,正独自用几根光滑的木棍和丝线,专注地捆绑着一个类似小型投石机的模型,小眉头微微蹙着,全神贯注。

他的四兄,魏王李泰,今日入宫向母亲请安,正激动地展示新得的一卷据说来自墨家遗存的《机关要术》残卷。他胖大的身躯深陷在椅子里,说得眉飞色舞,胖手不时比划。

“……母亲您看,此处记载的‘连弩之机’,构思之精妙,远超当下军中所用!还有这‘木鸢’……虽只是构想,然其翅展与身形比例,竟暗合格物之理……”李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学术世界里。

长孙王妃微笑着聆听,眼神温柔,柔声道:“青雀(李泰小名)能潜心学问,是好事。只是莫要太过劳神,你父王……在外辛劳,便是希望你们兄弟安稳。这些机巧之物,量力而行便好。”她的话语总是带着对家人深深的牵挂与抚慰。

李治似乎被四兄的话吸引,抬起小脸,眨着清澈的眼睛听了一会儿,忽然小声地、怯生生地问:“四兄……那木鸟……如果逆风的时候,头太重,会不会栽下来呀?”

李泰正说到兴头,被这“幼稚”的问题打断,有些不耐,胖手一挥:“小九你懂什么,这涉及气流、浮力、配重,复杂得很!不是头重不重的问题!”他显然没把一个小孩的疑问放在心上。

李治被兄长一呵斥,小脸微红,低下头,不再言语,只是小手无意识地摆弄着模型,轻轻嘟囔:“可是……风筝就是头轻才飞得稳呀……”

声音细若蚊蚋,几乎被殿内其他孩子的玩闹声淹没。但长孙王妃却听到了。她停下针线,有些惊讶地看向幼子。她深知李泰于此道天赋卓绝,却未料这个平日里最是安静、甚至有些怯懦的孩子,竟能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实则触及飞行器平衡关键的问题。

她未立刻夸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思。

此时,殿外传来脚步声。内侍引着两人入内。一位是秦王世子李承乾,刚协助祖父处理完政务,眉宇间带着疲惫,却依旧仪态端正,前来向母亲问安。另一位是吴王李恪,年岁稍长,已开始习武,身姿挺拔,眉目间继承了其母杨妃(隋炀帝女)的俊美,也带着一股英气与因身世而来的敏感矜持。

“孩儿给母亲请安。”两人躬身行礼。

“快起来。”长孙王妃笑容温煦,“承乾辛苦了,恪儿也来了,正好,都过来坐。”

兄弟几人相见,气氛略显微妙。李承乾是世子,身份最尊;李泰恃才,对长兄表面恭敬,内心未必全然信服;李恪身份特殊,言行更为谨慎;李治则是最小的一个,常处在兄长们的影子里。

李承乾关切了母亲的身体,目光扫过李泰手中的卷轴,语气平和却带着长兄的督导之意:“四弟又得了奇书?莫要只沉溺杂学,耽误了经义正途。”

李泰最不喜人称其研究为“杂学”,当即不服,又不好顶撞,只撇撇嘴:“兄长教训的是,不过此乃实用之学,非是玩物丧志。”

李恪在一旁安静坐着,目光却被李治手中的小模型吸引,忽然开口:“九弟这个做得倒精巧,像那么回事。”他性格爽直,随口夸赞。

李治听到三兄夸奖,小脸又红了,细声道:“谢谢三兄……就是……抛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