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355章 金鳞曜日

第355章 金鳞曜日(1 / 2)

神机坊内,“龙牙刀”与“破邪弩箭”的批量生产已步入正轨,叮当之声不绝于耳,如同为帝国征战奏响的铿锵序曲。然而,李渊的眉头却并未完全舒展。刀箭虽利,终是攻伐之器,一支真正的超凡强军,尤其要面对汉陵那等诡谲之地,必须有与之匹配的、能抵御无形侵蚀与致命攻击的坚盾!龙武卫的甲胄,必须超越这个时代!

焦点再次汇聚。这一次,争论的核心是一套被命名为“浮屠甲”的重型符文甲胄的设计与量产。其名取自佛教“浮屠”之意,寓意为穿戴者提供如山岳般坚固、可抵御诸邪的守护。

难题比锻造“龙牙刀”更为棘手。设计图源自前朝宫廷秘藏的一副残缺“明光浮屠铠”图谱,并结合了袁天罡提供的部分道家防护符箓,理念超前,但对材料与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

核心工坊内,气氛比之前更加凝重。地上铺开着巨大的“浮屠甲”设计羊皮纸,上面绘满了复杂的结构线条与符文节点。主持此事的老匠宗,正是之前对符文刻刀持保留态度的欧阳冶。此刻他盯着图谱,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满是老茧的手指重重地点在胸甲核心处:“陛下,不是老臣推诿!这‘心镜’处要求镶嵌的‘吸能玄晶’倒是找到了替代品(一种天工院新合成的晶体),但其与主体甲叶的衔接符文‘金刚壁’,对能量导通率要求极高!现有的赤铜导流线要么太脆,承受不住战阵冲击;要么阻抗太大,符文威力十不存一!除非……除非能找到传说中早已绝迹的‘秘银’或者‘星辰金’,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图谱设计的防护强度!”他的语气带着一丝 frtration 和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众人沉默。秘银、星辰金,那都是只存在于上古传说里的神材,何处去寻?

就在这时,一个略带迟疑的声音响起:“欧阳公,或许……不必执着于金属导流?”

众人望去,说话的竟是崔明。他刚从编织机那边过来,手上还沾着些许胶渍,眼神却亮得惊人。

“不必金属?难道用木头不成?”欧阳冶没好气地怼了一句。

崔明却不恼,他快步走到一旁,拿起一小段正在试验的、内嵌了金丝与胶乳的混合丝线样本:“欧阳公请看,此物韧性极佳,远超寻常丝麻,更关键的是,晚辈与马周兄测试时偶然发现,它对能量的导通性,虽不如赤铜,却异常稳定,且对阴性侵蚀能量有天然的微弱排斥性,正好契合‘金刚壁’符文的部分需求!”

马周闻言,立刻上前,拿起那丝线,又看了看图谱,眼中也爆发出精光:“崔兄所言有理!我们或许陷入误区了!为何一定要用金属线贯穿全身?或许可以借鉴‘锁子甲’的思路,但用的是这种特制丝线,编织成一张覆盖内衬的‘能量网’,重点强化心镜、肩胛、背心等关键区域的符文连接!如此一来,既能保证灵活性,又能大幅提升对能量冲击的防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大规模编织生产!”

“用线编个网?这……这成何体统!甲胄乃勇士之胆,岂能如此儿戏!”欧阳冶本能地反对,觉得这完全颠覆了他一辈子的认知。

“欧阳公,”李渊忽然开口,他拿起那截丝线,龙魂微感,确实能察觉到其独特的能量属性,“战场之上,活下来,才能杀敌。甲胄之形制,可变;其守护之责,不变。”他目光扫过崔明和马周,“你二人,即刻以此思路,重新设计‘浮屠甲’的能量导流内衬方案!欧阳卿,你负责据此调整外部甲叶的锻造与拼接,务必保证物理防御不减反增!朕给你们两天时间,拿出可行的样品!”

皇帝的再次拍板,奠定了方向。欧阳冶看着两个年轻人兴奋而又专注地投入新一轮的计算与设计中,张了张嘴,最终化作一声长叹,随即眼神又变得锐利起来,就算用线网,外部甲叶也必须是天下最强的!他绝不能输给这两个小辈!

就在“浮屠甲”攻关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份来自岭南的加急奏报被送入神机坊。

李渊展开一看,是冯盎亲笔所书。信中首先汇报了橡胶园扩种顺利,新发现的几种特殊植物已分类编号送样。接着,笔锋一转,提及一桩奇事:有俚獠猎手在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深山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石漆”(石油早期称呼),黝黑粘稠,遇火即燃,且水泼不灭。当地土人偶有采集用于照明,但嫌其烟大味臭,并未重视。冯盎觉得此物或有些用处,故特地禀报。

“石漆?遇火即燃,水泼不灭?”李渊心中一动,立刻唤来对此类杂学颇有研究的李淳风。

李淳风仔细看了奏报,又嗅了嗅随信送来的一小罐样品,眼中闪过惊奇之色:“陛下,此物似与古籍中记载的‘猛火油’颇为相似!其燃烧之力远胜木柴油脂,若经提炼,或可用于守城、甚至……制成某种克敌之火器!只是其提炼之法、储存运输皆是难题。”

“猛火油……”李渊记下了这个名字,“令冯盎,封锁发现之地,秘密采集样本,持续送往长安!令天工院,成立‘火攻组’,专门研究此物特性与用法!记住,绝对保密!”

几乎是前后脚,一份来自吐蕃的密报也送到了。密报证实,禄东赞重金采购中原奢侈品的行为已传入松赞干布耳中,赞普虽未当面发作,但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明显冷落了禄东赞,转而更多询问苯教祭司关于“净化”与“传统”的问题。同时,“雪豹营”仍在南部雪山像无头苍蝇一样搜寻王玄策部的踪迹,但补给已显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