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325章 法雨西来

第325章 法雨西来(1 / 2)

长安城内外,抗旱的焦灼、边关的烽火、以及朝堂上下关于人祖祠与旧神信仰的激烈博弈,共同织就了一幅帝国前路未卜的图卷。然而,就在这风雨飘摇、人心浮动之际,一场源自西方的、不同于刀兵与权谋的“风暴”,正悄然逼近帝国的都城。

这一日,一队风尘仆仆、形貌与中原人士迥异的僧侣,护送着数十匹驮负着沉重经箱的骏马,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了长安城西的春明门外。为首的一位僧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虽衣衫破旧,满面尘灰,却目光澄澈,步伐坚定,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历经磨难后的宁静与慈悲之光。

正是自天竺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

他的归来,早已不是简单的宗教事件。在其尚未抵达之前,关于这位高僧孤身西行十七载、历百余国、求得真经的消息,早已传遍长安,成为了动荡时局中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谈资。此刻,他的正式抵达,瞬间吸引了无数目光。

守城将领早已得到鸿胪寺通知,验明身份后,不敢怠慢,一面派人飞马入宫禀报,一面恭敬地引其入城。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长安:“玄奘法师回来了!”“从西天佛国取回真经了!”“听说有六百多部呢!”

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争相目睹这位传奇高僧的风采。许多虔诚信佛的居士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匍匐于道路两旁叩拜。一时间,朱雀大街上人潮涌动,万头攒动,其场面之热烈,竟暂时冲淡了连日来的旱灾阴霾与信仰焦虑。

皇宫大内,两仪殿。

李渊正在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紧急商议抗旱与边事,闻听玄奘抵达的消息,神色不由得微微一动。

“玄奘回来了?”李渊放下手中的灾情奏报,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深知这位高僧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其归来,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无疑是一剂强烈的变数。

“陛下,”侍中陈叔达立刻出列,他脸上多日来的阴霾似乎都消散了一些,带着几分激动道,“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乃千古盛事,彰显我大唐兼容并包之气象!今其载誉而归,陛下当亲自接见,隆重迎接,以示对佛法之尊重,亦可安抚天下僧侣及信众之心啊!”

他这话,明显是想借玄奘归来的势头,缓和朝廷与佛教界的紧张关系,甚至隐隐对抗正在推行的人祖祠。

魏徵闻言,眉头立刻皱起,出列反驳:“陛下!玄奘法师个人修行,毅力非凡,臣亦敬佩。然则,当下国事维艰,旱魃为虐,吐蕃犯边,正当凝心聚力于救灾御敌之时!若陛下过于隆重迎接一位僧人,恐使天下人误解朝廷政策转向,于推行人祖祠、凝聚人族自强信念之大业有损!依臣之见,可按常礼接待,赐予封赏,令其于寺中安心译经即可。”

萧瑀却支持陈叔达:“魏公此言差矣!玄奘法师乃得道高僧,其所取真经,或能教化人心,导人向善,于安抚当下浮动之民心大有裨益!迎接仪式,并非仅是崇佛,更是陛下礼贤下士、表彰其不畏艰险求取真知之大勇!岂可因噎废食?”

朝堂之上,立刻因如何对待玄奘归来之事,再次形成了两派意见争执不下。

李渊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看的,远比陈叔达想的要远。玄奘的归来,其象征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确实巨大。处理得好,或能成为一股稳定的力量;处理不好,则可能加剧分裂。

“好了。”李渊抬手止住了争论,“玄奘法师孤身万里,取经东归,其行可嘉,其志可勉。朕自当接见。然,接待规格……不必过于奢靡,亦不可失了我大唐气度。着鸿胪寺依迎接各国博学大德之礼安排。至于其安置译经之事……”他略一沉吟,“便在弘福寺吧,所需人手物资,由朝廷调配,务必使其无后顾之忧。”

他选择了一条中庸之道,既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又没有过度抬高,以免冲击当前国策。同时,将玄奘安置在官方控制的弘福寺,而非其原本出家的庄严寺(已因先前风波与朝廷关系紧张),也便于观察和影响。

次日,李渊于太极殿偏殿接见了玄奘法师。

玄奘步入殿中,步履从容,面对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依僧礼相见,不卑不亢。

“贫僧玄奘,参见皇帝陛下。”

“法师不必多礼。”李渊打量着眼前的僧人,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朝臣、也不同于寻常僧侣的独特气质,那是一种沉浸在智慧追求中的人才有的沉静与专注。

“法师西行十七载,历经艰险,求得真经,实乃不易。朕心甚慰。却不知法师于天竺佛国,所求何法?所得何经?”

玄奘双手合十,平静应答:“回陛下,贫僧西行,乃为求得佛法真谛,解惑释疑。于那烂陀寺等地,研学《瑜伽师地论》、《唯识论》等经论共六百五十七部。所求者,乃明心见性、度己度人之大道;所得者,乃三藏真经,愿译介东土,利益众生。”

他的回答专注于佛法本身,并未涉及任何政治或当前纷争。

李渊点了点头,话题却看似随意地一转:“佛法讲慈悲,度众生。却不知,对于如今人间旱灾频仍,百姓困苦,佛法可有解厄之道?”

这个问题,暗藏机锋,既是在询问,也是在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