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324章 血祀龙渊

第324章 血祀龙渊(1 / 2)

人祖圣祠的奠基,如同一颗投入死水的巨石,在大唐帝国上下激荡起层层涟漪。李渊那番“敬天不如敬祖,求神不如求己”的宣言,伴随着那抹恰到好处的云翳带来的心理暗示,迅速通过驿道、通过商旅、通过口耳相传,向着四面八方扩散开去。

然而,星星之火欲成燎原之势,注定要经历风雨的考验。旧的信仰体系盘根错节,新的理念深入人心绝非一日之功。就在李渊与魏徵、房玄龄等人全力推动人祖圣祠建设与先贤教化之时,来自各方明暗势力的反扑与掣肘,也如同暗流般汹涌而至。

首先发难的,是沉寂已久的佛道两教高层。

此前因天庭斥责而暂时蛰伏的他们,眼见皇帝竟要另起炉灶,重塑信仰核心,再也无法坐视。这已非简单的“敬天”与否,而是直接动摇了他们存在的根基!

长安城西,庄严古朴的弘福寺内,方丈玄奘法师(已结束天竺取经,正在此翻译佛经)被多位来自各地名山大寺的僧侣代表围住,群情激愤。

“法师!陛下此举,是要绝我佛门根本啊!不敬天神,不拜仙佛,只祭人祖,此乃标新立异,背离古道,将来必生祸乱!”

“是啊法师!您德高望重,深受陛下敬重,恳请您务必入宫劝谏陛下,收回成命啊!”

玄奘法师面容沉静,双手合十,默诵一声佛号,眼中却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他追求的虽是佛法真谛,但亦知宗教存续之现实。他缓声道:“陛下心意已决,恐非言语可动。然佛门广大,渡人向善,其根本在于人心,而非外在香火。诸位稍安勿躁,或可静观其变,精研佛法,以不变应万变。”他虽未直接反对,但其态度显然倾向于暂避锋芒,以柔克刚,这令一些激进的僧侣大失所望。

而与佛教的相对克制不同,道家(尤其是与传统天神信仰关联更深的派系)的反应则更为激烈。终南山楼观台,一位辈分极高的宿老甚至焚香上表,直斥人祖祠“紊乱纲常,亵渎天人”,并暗示“如此倒行逆施,恐非人皇之福”,言辞间已带上了几分威胁的意味。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上的僧道人员,或出于信仰,或出于利益,开始暗中散播流言,称大旱不止正是因皇帝不敬上天所致,修建人祖祠只会进一步激怒神灵,招来更大灾祸。这些流言在惶恐不安的民间极具市场,给各地筹建人祖祠的官员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朝堂之上,暗流亦未平息。以陈叔达、萧瑀为首的老臣集团,虽不再公开反对,但态度消极,对于需要他们协调的资源、颁发的文书,往往拖延推诿。他们内心深处,仍认为李渊这是在玩火自焚。

“陛下,”一次小范围议事中,萧瑀忍不住再次委婉进言,“人祖祠之议,或可缓行。当下之急,仍在抗旱救灾,应对吐蕃。若因此事再引得释道离心,民间动荡,恐于大局不利啊。”

李渊冷冷地瞥了他一眼:“民心?朕现在做的,正是在收拢真正的民心!而不是那些被泥塑木偶和虚无缥缈的许诺所愚弄的愚昧之心!释道若真有心,何不让他们祈雨?祈来了吗?既然无用,又有何颜面指手画脚?此事无须再议!”

就在这内外交困、舆论纷扰之际,边关的噩耗如同又一记重锤砸来。

松州前线,侯君集大军与吐蕃噶尔·东赞麾下的二十万精锐陷入惨烈鏖战。吐蕃人似乎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加持,士兵格外悍不畏死,且军中出现了少数身着黑袍、能施展诡异巫法、召唤毒虫猛兽的“法师”,给唐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伤亡。唐军初战失利,损失了一员副总管,被迫退守险要,局势一时陷入胶着甚至略处下风。

消息传回,朝野震动。吐蕃的凶猛和那些诡异手段,似乎印证了“天庭弃唐”后妖魔横流的预言,进一步加剧了恐慌情绪。

压力,如同层层乌云,沉重地压在每个关心大唐命运的人心头。

然而,在这至暗时刻,两线几乎同时传来的微弱曙光,成为了支撑李渊和这个王朝坚持下去的关键支柱。

第一缕曙光,来自李淳风领导的镇异司。

面对邙山地脉节点强大的幻阵与煞气,强攻损失惨重后,李淳风改变了策略。他利用袁天罡昏迷中灵识感知到的“镜像”通道和愿力流向特性,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既然地宫能量与天庭某处隐秘相连,那其防御必然也有能量波动的高峰与低谷期!

他下令暂停一切强攻行动,转而调动所有能调动的算学博士、天文生以及镇异司中精通阵法和观测的成员,日夜不停地记录、推算那片区域的能量波动规律。同时,他亲自带领一队精干镇异使,冒险靠近边缘,投放了大量特制的、能微弱感应并记录能量变化的“探灵符”。

经过数日不眠不休的数据汇总和推演,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极其短暂的规律:每隔九个时辰,那幻阵的煞气会出现一次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减弱,持续时间不足一炷香!这个减弱期,正好对应着天上某颗隐晦星辰被太阴星(月亮)光芒遮蔽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