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67章 麟阁夜宴

第267章 麟阁夜宴(2 / 2)

这时,一个略显瘦弱、但眼神十分灵动的少年站了起来,他是已故楚王李智云(李渊第五子,早夭)的嗣子,名叫李孝协,年纪最轻,约莫十四五岁。他有些紧张,声音却清晰:“陛下,小子……小子近日在读《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觉得甚有道理。尤其其中记载的机关守城之术,虽看似奇巧,实则蕴含大智慧。若……若能将其中之理用于国计民生,或可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席间微微一静。墨家学说在儒家为主流的时代,并非显学,甚至有些“奇技淫巧”的意味。李神通微微蹙眉,觉得这孙子有些不务正业。

然而,李渊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他想起了之前格物院的一些尝试和袁天罡提及的“符文器械”。

“哦?《墨子》?”李渊饶有兴趣地问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好奇和探究的意味。

李孝协见状,心中稍安,连忙回答道:“回陛下,墨家节用之说,乃是主张人们应该节制自己的消费,避免浪费,以达到利民的目的。而朝廷如今所提倡的节俭,同样也是为了爱惜民力,不使百姓过度劳累。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李渊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接着,他又追问道:“那么,墨家的机关之术,又该如何应用于民生呢?”

李孝协略一思索,然后认真地回答道:“陛下,依小子之见,墨家的机关之术或许可以应用于水利灌溉、货物转运等方面。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机关制造出一些精巧的灌溉工具,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或者设计出便捷的运输装置,方便货物的转运。此外,机关术还可能在军中器械的革新上发挥作用,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说到最后一句时,李孝协的语气略微有些迟疑,似乎对自己的观点并不是十分确定。

“哈哈,好!”李渊笑了起来,“小小年纪,能有此见,已属难得。不局限于圣贤书,能思能想,便是好的。赏!”他赏下了一套珍贵的文房四宝,鼓励之意明显。

李孝协激动得小脸通红,连忙谢恩坐下。这一幕,让不少宗亲和老臣暗自记下,看来陛下对“实用”之学,颇有兴趣。

接着,一些功臣子弟也开始发言。如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身形魁梧,声若洪钟,直言好武,愿为陛下开疆拓土,引得程咬金(虽未在场,但其子程处亮在)一系的将门子弟纷纷附和。而杜如晦的侄子杜荷,则显得文质彬彬,谈吐间引经据典,更侧重经世济民之道。

席间气氛愈加热烈,年轻人们渐渐放开,虽难免有稚嫩和卖弄之处,却也展现出不同的性格与志向。

李渊始终面带微笑,仔细听着每一个人的话,偶尔问上一两句,看似随意的闲聊,却往往能切中要害,让回答者冷汗涔涔又获益匪浅。他在观察,在评估,这些年轻人中,谁只有口舌之利,谁有真才实学,谁性格沉稳,谁又锐气过盛。

在这场看似和谐的夜宴背后,是帝国最高权力者对下一代力量的审视与筛选。每个人都努力表现,希望进入皇帝的视野。

然而,在这满堂俊彦之中,却有一个位置始终空着,显得格外突兀——那是原本属于秦王世子李承乾的位置。尽管李世民被禁足,但李承乾作为皇孙,本应出席此类家宴。他的缺席,无声地提醒着众人玄武门之变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也预示着东宫之位的空缺,依然是未来最大的变数。

夜宴持续到很晚才散。众臣宗亲带着各种心思叩谢皇恩,告退离去。

暖阁内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李渊和几位内侍。

李渊独自饮尽杯中残酒,目光透过窗棂,望向夜空中稀疏的星辰,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袁师,”他忽然开口,仿佛在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对不知何时悄然出现在阴影中的袁天罡说话,“这些孩子,都是我大唐的未来。璞玉需琢啊……镇异司那边,对年轻子弟的考察,也要暗中进行。朕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才学,还有他们的心性,甚至……他们是否有可能,接触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臣,明白。”阴影中,传来袁天罡低沉而清晰的回应。

麟阁夜宴,既是庆功,更是布局未来的开始。而李渊的目光,已然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