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67章 麟阁夜宴

第267章 麟阁夜宴(1 / 2)

朔风渐息,连续数日的风雪终于停歇。长安城的积雪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目的光,屋檐下挂满了冰凌,空气中弥漫着清冽的寒意。然而,与这严寒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宫大内悄然回暖、甚至堪称炽热的气氛。

陛下康复了!

这个消息如同最具生命力的春风,以最快的速度吹散了笼罩在帝国心脏上空的阴霾。虽然正式的朝会尚未恢复,但经由几位宰相和近侍口中传出的确切讯息,已足以让所有关联者心头的巨石落地。帝国的定海神针,再次稳稳地立在了潮头。

为庆贺陛下龙体康健,也为了安抚近期因流言而浮动的人心,一场规模不大却规格极高的宫廷夜宴,在太极宫北侧的麟德殿暖阁内举行。

与以往大宴群臣不同,此次夜宴,李渊并未广邀朝臣,而是以“家宴”为名,主要召请了李氏宗亲、部分功勋卓着且深得信任的老臣及其家中出色的年轻子弟。其用意,不言自明,陛下在审视帝国未来的同时,也要亲眼看看,李氏与国同休的勋贵下一代中,有哪些可堪造就的栋梁之材。毕竟,经此一劫,李渊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华灯初上,麟德殿暖阁内温暖如春。巨大的鎏金炭盆中银骨炭烧得正旺,却无一丝烟火气。四周帷幔低垂,宫灯柔和,映照着宾客们锦衣华服,珠光宝气,一派皇家气象。

李渊端坐于主位之上,身着常服,面色红润,目光湛然,丝毫不见病容,反而因龙魂进一步凝练,显得比病前更加威严内敛,偶尔扫视的目光,带着一种洞彻人心的力量。他并未刻意散发威压,但那股无形的、属于康复人皇的自信与掌控力,却让在场所有人感到心安,又不由自主地更加恭谨。

左侧下首,以宗正卿、淮安王李神通为首,一众李氏宗亲王爷、郡王依次而坐。如河间郡王李孝恭,虽因平定南方辅公祏之功而声望卓着,此刻在御前也显得沉稳低调;任城郡王李道宗,年轻锐气,目光中充满对皇帝的崇敬。他们的家眷子弟则安排在稍后一些的位置,个个屏息凝神,努力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右侧,则是获邀的几位重臣。房玄龄、杜如晦自然在列,两人气度沉静,偶尔低语,目光却会不经意地扫过场中的年轻面孔,带着考量的意味。萧瑀、陈叔达也在座,举止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世家老臣的雍容得体。令人略感意外的是,秦王一系的核心将领如程咬金、尉迟恭等并未受邀,而一些中立或更偏向皇帝本人的老臣,如屈突通、殷开山等则位列席间。这微妙的安排,也透露出李渊此刻平衡朝局、更着眼于整个帝国未来,而非某一派系的心思。

宴会伊始,自然是觥筹交错,歌舞升平。教坊司精心编排的乐舞典雅庄重,宫娥们身姿曼妙。众臣宗亲纷纷起身,向陛下敬酒,说些恭贺康复、祝愿圣寿无疆的吉祥话。气氛热烈而和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渊轻轻放下酒杯,乐舞适时暂停。

“今日虽是家宴,不必过于拘礼。”李渊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朕近日静养,偶有所思。这大唐江山,非朕一人之江山,亦非一朝一夕之基业。欲使国祚绵长,后继有人乃是根本。”

他目光缓缓扫过席间的年轻面孔,那些李氏的第三代、第四代子弟,以及功勋之后的年轻儿郎们,大多在十五到二十五岁之间,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

“今日在座的,都是我李氏的俊彦,与国同休的功臣之后。”李渊继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鼓励,“都是自家人,不必拘束。朕倒是想听听,你们这些年轻人,平日都读些什么书?习些什么武艺?对这天下大事,又可有自己的见解?随意说说,说对了,朕有赏。说错了,也无妨,只当是家人闲谈。”

来了!真正的主题来了!

所有人心头都是一紧,尤其是那些带着子侄前来的宗亲和老臣,更是暗自捏了一把汗,又充满期待。这是天大的机遇,若能被陛下看中,前程无量;但也是巨大的考验,天威难测,万一说错话,后果难料。

短暂的冷场后,一位身着锦袍、面容俊朗的青年率先起身,他是李神通的孙子李崇义,举止颇有其祖之风,带着武将世家的爽利。他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回陛下!孙儿平日最爱研读《孙子兵法》与《吴子》,习练骑射刀枪,只望将来能如祖父、叔伯一般,为陛下驰骋沙场,扫平不臣!”

话说得漂亮,中规中矩,凸显将门本色。李渊微微一笑,点头道:“好,有志气。崇义的骑射功夫,朕亦有耳闻。望你勤学苦练,莫堕了淮安王的威名。”赏了一柄玉如意。

有李崇义开头,气氛活跃了些。接着,李孝恭之子李崇晦起身,他更显文雅一些:“陛下,小子愚钝,于兵事一道远不及崇义兄。唯喜读史书,尤慕汉之文景,以为守成之君,宽厚爱民,与民休息,方是盛世之基。”这话倒是契合当下战后休养生息的国策。

李渊颔首:“读史明智,可知兴替。崇晦能看到休养生息的重要,很好。”同样给予了赏赐。

随后,又有几位宗室子弟起身,或言武,或论文,大多表现尚可,但也无太多惊艳之处。李渊一一勉励,目光却始终平静,似乎在等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