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的春日,依旧带着几分北地的料峭,但相较于月前战火纷飞、魔气森然的景象,已多了几分劫后余生的平静与逐渐复苏的生机。街道上,唐军巡逻队盔明甲亮,步伐整齐,维持着秩序。虽然依旧冷清,却已偶有胆大的百姓出门交易,修补房屋。
高句丽、百济相继实质性的平定,如何有效统治这片广袤而桀骜的新土,将其真正纳入帝国版图,而非仅仅是军事占领,便成为了摆在李渊和整个大唐朝廷面前最紧迫、也最复杂的议题。
这一日,平壤王宫临时朝堂,关于设立“安东都护府”的廷议,正在激烈进行。
李渊端坐龙椅,目光沉静地扫过下方争论不休的群臣。此番争议,远比之前讨论百济处置时更为激烈,因高句丽故地面积更大,情况更复杂,牵扯的利益方也更多。
“陛下!”率先出言的竟是宗正卿、任城王李道宗,他身为宗室代表,语气激昂,“高句丽虽平,然其民风彪悍,心怀怨怼者众,非强兵不足以镇慑!臣以为,安东都护府都护一职,责任重大,非德高望重、精通军旅、且与国同休之宗室亲贵重臣,不能担当!臣愿毛遂自荐,或举荐河间郡王(李孝恭),驻守平壤,为陛下永镇东疆!”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部分宗室和传统武将的附和。由宗室亲王或郡王出镇要害之地,是历代王朝的常见做法,旨在以皇族之威,压服远方。
然而,没等文官反驳,同为宗室且刚立下赫赫水师战功的李孝恭却出列摇头道:“道宗兄之意虽好,然臣以为不妥。高句丽新附,百废待兴,治理之难,尤胜征战。都护府非仅军事,更重民生、抚夷、教化、财政,需一精干能臣,统筹全局。臣一介武夫,于民政实非所长,恐负陛下重托。”
李孝恭的清醒和自知之明,让李渊微微颔首。
此时,中书侍郎温彦博(并州祁县温氏,北方士族代表)出列道:“任城王与河间郡王所言皆有道理。然臣以为,高句丽地处偏远,民族杂处,情况复杂。都护人选,确需文武双全,然更需熟知地方情弊,能刚柔并济者。或可从河北、河东道选拔久历边事、熟知蕃情之干吏出任,辅以重兵,方为稳妥。”此言隐含之意,是希望由他们北方士族支持的官员来掌控这块新土。
“温侍郎此言差矣!”侍御史权万纪(天水权氏,关陇集团边缘人物)立刻反驳,“高句丽乃陛下亲征所平,自当由中枢直接派遣心腹重臣,岂可假手地方?况河北、河东官吏,未必熟知辽东情状。臣以为,当选朝中素有威望、通晓政务之大臣,譬如……譬如莒国公(唐俭)或虞国公(温彦博的对手,关陇集团的宇文士及)……”他试图将水搅浑,为关陇集团争取利益。
“权御史岂不闻‘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位出身山东寒门的给事中忍不住讥讽道,“高句丽乃百战之地,非熟悉军旅者不能制。若只派一文官,纵是萧何再世,若无韩信之兵,亦难有作为!”这话又隐隐指向了武将集团。
朝堂之上,宗室、勋贵、关陇集团、山东士族、寒门官员……各方势力为了安东都护府这块巨大的蛋糕和未来巨大的权力空间,争论不休,互不相让。举荐的人选也五花八门,各有盘算。
李渊静静地听着,并不打断。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设立安东都护府,不仅是简单的行政设置,更是一次帝国权力在东疆的再分配和平衡。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依旧未有定论。
就在此时,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响起,打破了僵局。
“陛下,臣,马周,有本奏。”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位新晋的兵部郎中身上。自从上次廷议提出东征方略后,马周已渐成陛下身边不可或缺的谋士之一。
“讲。”李渊道。
马周躬身一礼,不慌不忙道:“诸位大人所议,皆是为国筹谋,然依臣愚见,似皆着眼于‘人选’之争,而略于‘方略’之本。”
他一句话,轻轻将争论的焦点从“谁来做”转移到了“该怎么做”上,顿时让众人安静下来。
“哦?马卿有何高见?”李渊饶有兴致地问道。
马周从容道:“陛下,安东都护府之设,非为一时镇抚,实乃千年大计。其地广人稀,历经战乱,民生凋敝,胡汉杂处,且北有靺鞨、契丹等部窥伺,南有新罗未完全臣服,东面隔海更有倭国心怀叵测。故其都护,非仅需文武全才,更需有临机决断之权,统筹军政民政之能,乃至……开疆拓土之责!”
他顿了顿,看向李渊,声音提高了几分:“因此,臣以为,安东都护府不应类比内地州府,而当参照汉之西域都护旧例,赋予其更大权柄!其都护,当持节,总揽军政,便宜行事,可自行任命下属官吏(需报备吏部),可调动辖区兵马,可处理对外蕃夷交涉,可兴屯田,可开互市!”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这权力给得也太大了!几乎相当于一个半独立的节度使了!
“不可!万万不可!”权万纪立刻跳出来反对,“如此放权,岂非再造一藩镇?日久恐生尾大不掉之患!”
温彦博也蹙眉道:“马郎中之心虽好,然权柄过重,若所托非人,后果不堪设想。”
连李孝恭都面露疑虑。
马周似乎早料到如此,继续道:“诸位大人所虑,自是老成之言。然非常之地,当行非常之策。若事事需请示长安,往返数月,岂不贻误战机?至于制约……”
他话锋一转,看向李渊:“其一,陛下可钦定都护任期,譬如五年一期,期满考核调任,以防其扎根太深。其二,都护府长史、司马等关键佐贰官,由陛下及政事堂直接任命,与都护相互制衡。其三,监察御史常驻,密折直奏陛下。其四,也是最关键者——钱粮!都护府初设,百废待兴,其开支用度,大半需依赖朝廷拨付和内地转运。掌控其钱粮命脉,则不惧其有异心。”
他一条条说来,思路清晰,既给予了足够的权力应对复杂局面,又设下了重重枷锁防止割据,可谓思虑周详。
朝堂之上再次安静下来,许多人都在消化马周的建议。
李渊眼中赞赏之色愈浓。马周之策,深合他意。他既要有效控制新土,又不想被朝中各方势力掣肘,赋予都护较大权力并由其直接掌控,同时通过人事、监察、钱粮加以制约,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马卿之议,甚善。”李渊缓缓开口,一锤定音,“安东都护府,便依此例设置。持节,总揽军政,便宜行事!”
他目光扫过群臣,关于人选,他心中已有决断,但仍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