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57章 百济臣服

第257章 百济臣服(2 / 2)

李渊接到了李绩和刘仁轨联名发来的捷报,以及百济义慈王自请去号的降表。

朝堂之上,一片欢欣鼓舞。灭国之功,接踵而至,大唐声威至此,可谓如日中天!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百济俯首,高句丽平定,东北自此大定矣!”群臣纷纷出列道贺,无论是宗室、勋贵还是文武大臣,此刻都与有荣焉。

李渊面露微笑,显然心情极佳。他目光扫过殿内,最后落在了那份由刘仁轨主持拟定的、关于如何处置百济故地的初步方略上。

“刘仁轨所奏,尔等以为如何?”李渊开口问道。

刘仁轨在方略中建议:保留百济国号,废义慈王为庶人,羁押送往长安;另立一温和顺从的百济王室子弟(如太子扶余丰)为“带方郡王”或“熊津都督”,作为傀儡,维持表面统治;实则由大唐派遣官员、驻军,直接掌控军政大权,逐步推行大唐律法、文化,进行同化。同时,将百济划分为数州,纳入帝国直接管辖体系。

房玄龄率先出列表示支持:“陛下,刘将军之议,老成谋国。百济不同于高句丽,其国与我朝隔海相望,民心未附,若直接设州置县,恐激起强烈反弹,管理亦是不易。行此‘羁縻之策’,以百治百,徐徐图之,方为上策。待数年后,人心渐附,再彻底并入版图不迟。”

杜如晦也补充道:“且如今高句丽新定,需大军镇守,实难分出太多兵力长期驻扎百济。扶立傀儡,以唐官为辅,驻军威慑,可节省大量国力。”

不少文臣和出身世家的官员纷纷点头赞同,这种间接统治的方式,符合他们稳健的策略,也能为日后家族势力渗透百济留下空间。

然而,以程咬金为首的部分武将却有些不以为然。

程咬金嚷嚷道:“陛下!何必那么麻烦?直接设州置县,派咱们的人去管就是了!谁不服,砍了便是!弄个什么郡王放在那儿,早晚是个祸害!”

侯君集也皱眉道:“陛下,末将以为,当吸取前隋教训,对这等反复无常之辈,当以雷霆手段,永绝后患。将其王室尽数迁往内地,分散安置,百济故地直接纳入版图,派遣流官治理,方是正道。”

李靖则沉吟道:“刘仁轨之策,确有道理。然程、侯二位将军所虑,亦不无可能。关键在于驻军数量和掌控力度。若驻军强盛,傀儡自然听话;若驻军薄弱,则易生变故。”

朝堂之上,再次出现了分歧。文臣多主“羁縻缓图”,武将多主“直接强硬”。

李渊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决断:“刘仁轨久在沿海,熟知百济情状,其策颇为妥当。便依其所奏。”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然,亦需采纳武将之言,示以强硬。旨意:废义慈王为庶人,与其王室宗亲、主要大臣,悉数迁往长安安置,不得滞留故地!原太子扶余丰,年幼无知,可暂留故土,封‘带方郡公’,赐宅长安,无诏不得离京,实为质子!”

这一手,既采纳了刘仁轨立傀儡的名义,又实则将百济王室的核心完全掌控在手,杜绝了后患!

“另!”李渊继续道,“设熊津大都督府,辖百济故地!擢升刘仁轨为熊津大都督,总揽军政大权!赐旌节,便宜行事!并从平壤大营、登莱水师,抽调三万精锐,常驻熊津!各级官吏,优先从此次东征有功将士及河北、山东寒门士子中选拔任用!”

这道旨意,更是意味深长。熊津大都督位高权重,几乎相当于封疆裂土,却交给了并非秦王府旧部、也非关陇贵族出身、而是凭借战功崛起的刘仁轨!并且驻军和官员的选拔,明显有制衡传统世家势力的意图!

殿内顿时安静了一下。许多世家出身的官员目光闪烁,欲言又止,但看到陛下那不容置疑的眼神,终究没敢出声反对。陛下这是在借百济之地,平衡朝堂势力,扶持新的力量!

“陛下圣明!”李靖率先躬身领旨。他看出了陛下的深意,并无异议。

房玄龄、杜如晦对视一眼,也齐声道:“陛下圣明!”他们明白,这是目前最稳妥且符合帝国利益的方案。

程咬金等人虽然觉得不够痛快,但见陛下已有决断,且驻军不少,也便不再多言。

“拟旨吧。”李渊一锤定音,“将旨意即刻发往泗沘城。告诉刘仁轨,朕将百济交予他,望他好生经营,勿负朕望!”

“臣等遵旨!”

旬日后,泗沘城。

刘仁轨接到了来自平壤的圣旨。听完旨意内容,他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和沉重的责任感。陛下不仅采纳了他的方略,更是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权柄!

他恭敬地接过圣旨和旌节,转身面对麾下将士和惶恐的百济官民,朗声宣布了大唐皇帝的旨意。

废王、迁宗、设都督府、大军驻守……一系列举措,既显示了天朝的威严与不容置疑,也留下了一定的缓冲余地。

百济,这个曾经一度称雄半岛西南部的国家,在这一刻,实质上已然不复存在,成为了大唐熊津都督府治下的一片土地。

它的臣服,为大唐的东征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也为帝国版图增添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而刘仁轨的故事,则刚刚开始。他站在泗沘城的城头,望着这片陌生的土地和浩瀚的大海,深知未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不仅要抚平战争创伤,治理地方,更要警惕南方的新罗和隔海相望的倭国。

帝国的东疆,需要一根新的定海神针。

而他,刘仁轨,愿意成为这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