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12章 弘文馆立

第212章 弘文馆立(1 / 2)

凛冬已至,长安城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银装素裹,往日喧嚣的街道也显得静谧了几分。然而,太极宫两仪殿内,却因一场激烈的朝议,气氛灼热得仿佛能融化殿外的冰雪。

龙椅之上,李渊面无表情,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紫檀御案,发出沉闷的笃笃声,如同战鼓般敲在下方争得面红耳赤的群臣心上。

争论的焦点,是一份由皇帝亲自拟定、名为《弘文馆创设疏》的章程。

与之前工、农、医三苑的革新不同,弘文馆的设立,直接触及了帝国最核心、最敏感的权力神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陛下!国子监、太学乃国之庠序,传承圣贤之道,培育士子已逾数百载,规制完备,岂可轻动?另立弘文馆,所授之学更是闻所未闻,什么‘数算格致’、‘物理化学’、‘军事策论’,甚至还有‘龙气感应’?此等杂学,岂能与圣人经典相提并论?长此以往,必使士子心术不正,舍本逐末,动摇国本啊陛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祭酒,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他是国子监的博士,门生故旧遍布朝堂。

“王博士此言差矣!”房玄龄出列反驳,他虽也是传统文人出身,但历经多次革新,眼界早已开阔,“如今仙凡隔绝,时移世易,以往只读圣贤书,便可治国平天下的时代已然过去!工部革新、农学大兴、医道昌盛,哪一项不需要精通数算格致之专才?军中对抗超凡之力,岂能不懂军事策论与龙气奥秘?弘文馆非是要取代国子监,而是补其不足,为国培育急需之实干栋梁!”

“房相所言甚是!”杜如晦接口,语气冷峻如铁,“难道要等到敌军以超凡之力兵临城下,我等士子却只会高诵《论语》,以仁义退敌吗?难道要等到良田再次绝收,瘟疫再度横行,我等却只能束手无策,空谈天命吗?陛下,臣以为,弘文馆非立不可!且当与国子监并立,同为帝国育才之双翼!”

“荒谬!双翼?只怕是一正一邪,徒增内耗!”

“圣人之道,包罗万象,岂是杂学可比?”

“龙气感应?此等玄虚之事,岂可登大雅之堂?莫非要将国之栋梁,当作方士培养?”

支持者与反对者吵作一团,唾沫横飞,引经据典,甚至有人激动得差点要上演全武行。程咬金抱着胳膊站在武将队列里,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咧咧嘴,觉得这帮文人吵架比市井泼妇还热闹。

李渊冷眼旁观着这场争论,心中一片清明。他早就预料到阻力会空前巨大。触动利益,远比触动灵魂更难。国子监和传统的科举体系,是天下士族维系地位的根本,如今他要另起炉灶,开辟一条新的晋升通道,无疑是在掘他们的根。

终于,在一片嘈杂声中,他缓缓开口,声音并不大,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争吵。

“都说完了?”

众臣顿时噤声,躬身垂首。

“你们口口声声圣人之道,包罗万象。”李渊站起身,一步步走下御阶,目光如刀,扫过那些反对最激烈的大臣,“那朕问你们,渭水决堤时,圣人之道可能堵住缺口?瘟疫横行时,圣人之道可能救治病患?边关告急,敌军若驱使妖魔鬼怪而来,圣人之道可能上阵杀敌?”

一连三问,如同三记重锤,砸得众人哑口无言。

“都不能。”李渊自问自答,声音冰冷,“所以,朕需要能堵住缺口的人,需要能救治病患的人,需要能上阵杀敌的人!圣人之道,教人明理修身,朕从未说要废黜!但治国平天下,不能只靠明理修身!需要实实在在的本事!”

他走到那位王博士面前,停下脚步:“王博士,朕问你,你熟读《周礼》、《春秋》,可知如何计算堤坝需用多少石料?可知如何配比那防锈之漆?可知那占城稻与本地稻杂交,优劣几何?”

王博士面红耳赤,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答不出来。

“你不知道。”李渊替他回答了,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但这些,弘文馆要教!不仅要教,还要学以致用,要能解决现实问题!”

他转身,重回御座,声音陡然提高,如同龙吟,震彻大殿:“朕意已决!弘文馆,立!”

“弘文馆不设门槛,无论士庶,无论出身,凡通过考核者,皆可入馆修习!”

“馆内分设数理、格致、农工、军策、以及……超凡五科!”

“授业师长,不唯大儒,工部大匠、农学苑能手、军中宿将、乃至民间奇人,皆可聘为博士!”

“学员修业期满,经考核优异者,可直接授官,与科举进士同等待遇,量才施用!”

一条条章程从李渊口中说出,如同惊雷,一次次炸响在众人耳边。这已不仅仅是另立一个学馆,这简直是要重构整个帝国的人才选拔体系!

“陛下!万万不可啊!”仍有老臣不死心,跪地哭谏,“如此以来,寒门糙汉、工匠之子皆可与士大夫同朝为官,纲常何在?体统何存啊陛下!”

“纲常?体统?”李渊眼中终于闪过一丝不耐和戾气,“若是连江山都没了,社稷都倾覆了,你要这纲常体统,有何用处?!给朕的敌人留着磕头吗?!”

他猛地一挥手:“此事无需再议!退朝!”

圣旨以最快的速度明发天下,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士林清议哗然,骂声不绝于耳。然而,与以往不同,这次圣旨也在广大的寒门子弟、工匠家庭、甚至是军中低阶军官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一条前所未有的、直达天听的通天之路,似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

弘文馆的设立地点,被定在了原本相对清闲的弘文馆旧址,但规模扩大了数倍。李渊亲自题写匾额——“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八个大字,铁画银钩,蕴含着龙气威压,彰显着与此地旧时只校勘典籍、讨论文义截然不同的宗旨。

招募师资和学员的皇榜贴出,应者云集。

有落魄书生,数算精湛,却屡试不第,闻讯而来。

有军中悍卒,实战经验丰富,对兵法有独到见解,前来一试。

更有甚者,一些民间传承的风水师、武术家、乃至一些觉醒了微弱超凡能力却不敢声张的人,也怀着忐忑的心情,隐匿身份前来报名。

考核现场,可谓光怪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