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125章 吐谷浑跳

第125章 吐谷浑跳(2 / 2)

“吐谷浑人来了!”

“快跑!关紧寨门!”

“求援!向州府求援!”

边境的唐军戍卒和百姓们,刚刚因为北伐大捷而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他们依托烽燧和简陋的寨墙,拼死抵抗,同时一道道求援的急报,如同雪片般飞向鄯州(西宁)、凉州等陇右军政中心。

……

长安,太极宫。

两仪殿内,气氛凝重。李渊面沉如水,看着陇右道送来的紧急军报,以及那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通过祁连山古道送至凉州、又由六百里加急送到他案前的、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言辞恳切、甚至带着血泪的求援国书。

“哼!”李渊冷哼一声,将那份求援国书掷于案上,声音中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慕容伏允这个老狐狸!昔日朕北伐突厥之时,他隔岸观火,首鼠两端,甚至暗中与西突厥眉来眼去。如今被吐蕃打得抱头鼠窜,损兵折将,连求援使者都被杀了,才想起朕这个‘天可汗’了?天下岂有这般便宜之事!”

侍中魏征出列,躬身道:“陛下,慕容伏允固然首鼠两端,其心可诛。然,吐蕃崛起于西南,其势汹汹,野心勃勃。若任其吞并吐谷浑,则其兵锋将直接威胁我河湟、陇右之地,届时大唐西南门户洞开,后患无穷。臣以为,吐谷浑虽不堪,然其地可作为缓冲,暂不可失。或可有限度予以支援,令其抵挡吐蕃,使其两相消耗,于我大唐最为有利。”

兵部尚书杜如晦却持不同意见:“陛下,魏公所言虽有道理,然我大军方经北伐,亟待休整,粮草转运亦是不易。且西略方兴,重心当在西域。吐蕃势大,禄东赞用兵狡诈,若此时直接派大军介入青海战事,恐陷入泥潭,两面受敌。臣以为,当严令陇右、河西诸军严守边境,加强戒备,对吐谷浑求援,可口头应允,赐予些许金帛以示安抚,但暂不派遣主力。”

李靖沉吟片刻,开口道:“陛下,二位大人所言皆有其理。吐谷浑跳梁之举,边境劫掠,乃疥癣之疾,命边境守军加强巡弋,遇之即歼即可,不足为虑。关键在于吐蕃。其东进之势,志不在小。然正如杜尚书所言,我军不宜立刻主力尽出。”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然,亦不可坐视。臣以为,可派一员良将,率精兵数千,出鄯州,西进青海湖周边区域,不必寻求与吐蕃主力决战,以‘巡边’、‘护商’、‘接应吐谷浑归顺部落’为名,展示存在,牵制禄东赞兵力,提振吐谷浑抵抗士气,亦可实地探查吐蕃军虚实战力。同时,陛下可下旨严厉申饬吐蕃赞誉松赞干布,令其即刻退兵,归还所掠吐谷浑人口牲畜,看他如何反应,亦可试探其真实意图与对大唐的忌惮程度。”

李渊听着群臣议论,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眼中光芒闪烁,显然在飞速权衡。他能感觉到,龙魂对于西南方向这股新生的、充满野性的力量,产生了一丝微妙的警惕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兴趣。

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充满威严:“诸卿之议,朕已明了。吐谷浑,墙头之草,死不足惜。然,吐蕃,豺狼之性,不可不防。”

他做出决断:“其一,着陇右道各州县、军镇,加派兵马,严守边境。对敢于犯境之吐谷浑溃兵流寇,乃至一切趁火打劫之辈,无需警告,坚决打击,格杀勿论!以雷霆手段,震慑屑小,保境安民!”

“其二,命左武侯将军、凉州都督李大亮,即刻率精骑五千,出鄯州,西进青海湖地域。依药师之策,以巡边护商为名,扬大唐军威,窥吐蕃虚实,相机行事,牵制禄东赞。若遇吐蕃大军,不可浪战,若其小股部队挑衅,则坚决歼灭之!”

“其三,拟旨!遣使持节,前往吐蕃逻些,面斥其赞誉松赞干布:大唐皇帝陛下,以天下共主之名,问罪于尔!吐谷浑乃大唐藩属,尔等无故兴兵,杀其民,掠其地,截杀使者,挑衅天威,此乃大不敬之罪!限尔即刻罢兵,退出吐谷浑之境,归还所掠一切,遣使至长安谢罪!否则,天兵一至,玉石俱焚!”

李渊的旨意,条理清晰,既有强硬的反制与威慑,也留有外交斡旋的余地,更包含了战略试探的目的。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领命。他们都感受到了皇帝决策中那蕴含的冷静力量与深远布局。

旨意迅速发出。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命令,不敢怠慢,立刻点齐麾下最精锐的五千骑兵,多为经历过北伐的老兵,携带充足的箭矢粮草,顶风冒雪,开出鄯州,向着青海湖方向,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谨慎而坚定地刺入了那片已然被战火点燃的高原之地。

而携带皇帝严厉诘问旨意的使者,也带着帝国的威严与最后通牒,踏上了前往逻些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大唐,这个刚刚完成北伐壮举的东方巨人,终于对西南高原新崛起的挑战者,做出了初步却强硬回应。吐谷浑的窘迫与“跳梁”,成为了两大势力第一次间接碰撞的导火索。高原的风云,因长安的意志,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