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73章 寒门崛起

第73章 寒门崛起(2 / 2)

这道旨意,如同又是一道惊雷!监察御史虽官阶不高,但权重无比,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非皇帝极度信任者不能担任。而直接入弘文馆参赞政事,更是赋予了其直达天听、参与核心决策的可能!由一个白衣门客,瞬间跃升为清要之官,恩遇之隆,升迁之速,本朝未见!

马周亦为之动容,他虽孤傲,却非不识时务之人。皇帝如此破格提拔,知遇之恩如山重。他离席,整衣,端端正正行下大礼:“臣马周,本一介草莽,蒙陛下不弃,拔于泥涂,委以重任。臣唯有竭尽驽钝,鞠躬尽瘁,以报陛下天恩!”

消息传出,朝野再次哗然!门阀官员们相顾失色,心中惊惧更甚。皇帝这已不是在推行新政,而是在用实际动作,狠狠地抽打他们的脸面!一个毫无根基的马周,竟能一步登天,那来年科举,寒门子弟大规模涌入朝堂,还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吗?然而,无人敢公开质疑。马周的奏疏内容虽未公开,但其人其才,能被皇帝如此看重,必有非凡之处,贸然反对,只怕自取其辱。

而对于天下的寒门士子而言,马周之事,则是一剂无比强烈的兴奋剂!它比那科举诏书更加真实,更加震撼!它真切地告诉他们:皇帝是玩真的!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一步登天的可能!长安城内,无数旅舍、学馆中的寒门士子激动得夜不能寐,谈论着马周的幸运,更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涌入书肆购买时务书籍、打探朝政消息的人络绎不绝。

李渊并未止步于马周。他借着这股势头,命吏部与百骑司合力,从各级衙门、地方州县的低级官吏、乃至此次抗旱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吏员、民夫首领中,进一步遴选人才。很快,一批批出身贫寒却确有实才干略的名字被呈报上来。

在李渊的统治下,有许多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一位仓曹小吏,他精通算术,在调度粮草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他能够精确计算每一笔粮草的数量和去向,确保军队的供应充足。李渊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赏,亲自召见并询问他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还有一位工部匠人,他擅长水利勘察。在修建陂塘渠系的工程中,他提出了关键的建议,使得工程顺利进行。他对水利工程的了解深入而透彻,能够准确判断地形和水流的情况,为工程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一些在地方担任胥吏的能吏。尽管他们职位不高,但却精明强干,熟知民情。他们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游刃有余,尤其是在破解积压已久的案件方面表现出色。这些能吏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对百姓的了解,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赞誉。

李渊对于这些人才非常重视,他不仅亲自召见询问,还会根据百骑司的密报来核查他们的政绩。一旦确认了他们的能力和贡献,李渊便不拘一格地任用他们。有些人被擢升为京官,进入朝廷中枢,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而另一些人则被外放为县令、县丞等亲民官,直接负责地方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

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李渊都赋予了他们实权,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种用人方式使得人才得以施展拳脚,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场无声无息却影响深远的人事布局,伴随着科举改革的浪潮,迅速展开。帝国的肌体之中,开始源源不断地注入来自底层的新鲜血液。他们或许缺乏官场经验,却充满锐气,深知民间疾苦,对赋予他们机会的皇帝和朝廷,抱有极高的忠诚。

朝堂之上的风气,也在悄然改变。以往高谈阔论经义诗赋的声音减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实务,讨论具体的政策执行。那些靠着门荫得官、却无甚才干的纨绔子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终南山中,老道人听闻马周之事,久久无言。他掐指推算,只觉天机更加混沌,那代表皇权的紫气,因吸纳了这些来自底层的“星火”般的气运,竟变得更加磅礴稳固,难以动摇。

“寒门崛起,势不可挡矣……”他最终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这叹息中,竟似带着一丝认命般的释然。

李渊立于宫阙之高,俯瞰着这座正在剧烈变化的城市。他能感觉到,龙魂因这些新晋寒门官员带来的蓬勃朝气与纯粹愿力,而变得更加活跃、强大。一条条新的、纤细却坚韧的气运之线,从帝国的四面八方升起,汇入他的身体,汇入大唐的国运洪流之中。

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秩序正在他的意志下茁壮成长。寒门之崛起,已成定局。而这,仅仅是他重塑这人间的第一步。他的目光,再次投向远方,那里,有更广阔的疆域,等待着他去征服,去纳入这全新的秩序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