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的指令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弥海学院看似如常运转的行政机器内部,激起了细微却目标明确的涟漪。技术部的李老师虽然对学生会主席突然要调阅如此具体的网络和监控记录感到些许意外,但基于江辰一贯的权威和行事风格,并未多问,立刻着手安排。
与此同时,林夕如同最精密的感应器,捕捉到了空气中那一丝若有若无的、被窥探的危险信号。这并非源于任何具体的信息泄露,而是她对江辰行为模式的深度理解与一种近乎野兽般的直觉。当江辰开始寻求数据支撑时,就意味着他心中的怀疑天平已经倾斜,理性正在为某种直觉寻找佐证。
她不能坐以待毙。
图书馆,过期期刊阅览区,那个属于她的黑暗角落。冰冷的屏幕光再次映亮她毫无表情的脸。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快得带起残影,一行行复杂的代码如同拥有生命的溪流,涌入网络深处。
她首先需要处理的是Ip痕迹。昨晚使用备用手机和公共wiFi发送邮件,本身已经做了基础隐匿,但面对技术部可能进行的深度筛查,仍存在被反向追踪的微小风险。她编写了一个脚本,注入到图书馆网络系统的日志管理模块中。这个脚本不会删除记录,那太明显,而是会生成大量指向不同物理位置、访问时间随机的虚假Ip访问数据,如同在干净的雪地上撒下无数杂乱无章的脚印,将那个真实的痕迹彻底淹没在信息的垃圾海洋里。
接着是监控。图书馆区域的摄像头分布图早已印在她脑中。她需要制造一个“不在场证明”,或者说,一个足以混淆视听的“在场幻影”。她利用一个已知的、存在于老旧监控系统固件中的底层漏洞,编写了一段伪装程序。这段程序会在特定时间区间内,循环调用图书馆二楼东侧休息区(一个在晚上几乎无人的区域)的某个静态画面片段,覆盖掉通往她实际所在的地下阅览区通道的关键监控视角。如此一来,即便有人回溯监控,也只能“看到”她那个时间段一直停留在休息区看书的身影。
这是与时间赛跑,与技术部的专业能力赛跑。每一步都走在刀尖上,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
---
技术部办公室,李老师看着初步筛查结果,眉头紧锁。江辰要求的那个时间段,访问过“青松科技”外部端口的Ip地址多达上百个,分布在校内各个区域,甚至包括一些明显是学生用来打游戏的海外代理Ip,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言。
“江辰同学,”李老师接通内线,语气带着无奈,“初步筛查结果出来了,数据量很大,而且非常杂乱,像是有人故意干扰。要精准定位到某个特定用户,需要时间进行深度行为分析和流量比对,而且……不一定有结果。”
电话那头,江辰沉默了片刻。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真是人为,对方显然具备相当的反侦察意识。
“监控呢?”他问,声音听不出情绪。
“图书馆区域的监控备份正在调取,不过……”李老师顿了顿,“系统日志显示,昨晚那个时间段,图书馆区域的监控服务器进行过短暂的例行维护,可能会有少量数据丢包或异常,不能保证完整性。”
例行维护?江辰的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又是巧合?他从不相信过多的巧合。
“把现有的Ip列表和能调取的监控录像,发我一份。”他说道,语气不容置疑。
“好的。”
挂断电话,江辰看着电脑屏幕上传输过来的、庞大而混乱的Ip列表,以及标记着“可能存在数据异常”的监控录像文件夹,眼神愈发深邃。对手比他想象的更谨慎,也更专业。这种隐藏在数据迷雾后的对抗感,非但没有让他退却,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的探究欲。
他开始亲自浏览那些监控录像。画面大多枯燥乏味——空无一人的走廊,零星晚归的学生模糊的身影。当他点开标记为“二楼东侧休息区”的摄像头录像时,目光骤然凝住。
画面中,林夕独自坐在靠窗的椅子上,低头看着一本书,姿态安静。时间戳清晰地显示在昨晚八点五十分至九点三十分之间——这正是旧体育馆器械库发生“交易”的关键时段!
她人在图书馆休息区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