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力量,是期望,是责任!
它不再是外在于他的工具,而渐渐与他自身的理念、意志、乃至灵魂产生了共鸣。
他每完善一分自己的思想,每坚定一分推行“大秦之道”的决心,与这国运的联系便加深一分。
他不再是单纯的借用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国运流转的一个节点,一个重要的推动者。
“原来……国运并非死物,亦非帝王私器……”
张苍若有所悟,心中震撼,“它生于民,聚于朝,行于法,最终……亦当反哺于民。承载它,便是承载了这天下苍生的重量。”
明悟此点,他感觉自己的精神仿佛被洗涤过一般,变得更加凝练、通透。
脑海中那些原本还有些泾渭分明的理念——法的刚性、德的柔韧、工的务实、礼的秩序、势的引领——开始以一种更加圆融的方式交融在一起,不再彼此冲突,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在这种精神状态达到某个临界点时,他周身那无形的“法域”,悄然发生了蜕变。
以往,他的法域更多是借助国运力量形成的一种威压领域,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和规则强制性。
而此刻,他心念微动,法域自然展开,笼罩着整个书房。
范围并未扩大多少,但领域内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之前的法域,如同冰冷的铁壁,进入者会感到束缚与压抑。
而现在,这法域之中,除了那不容置疑的规则秩序之力,竟隐隐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生机”与“包容”。
它依然坚定地维护着“法”的底线,但对于领域内那些无伤大雅的、属于“人情”范围的细微波动,似乎不再那么绝对排斥。
就像赤松子所言,留下了一丝“柔弱”变通的余地。
这并非力量的减弱,而是控制力与境界的提升!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
他感觉到,自己对于国运的调动更加如意,对于“法”的理解更加深邃,甚至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加复杂的社会矛盾与人心的博弈,都有了更强的应对底气。
他的“法域”境界,因思想的完善与对国运本质的更深理解,而悄然提升了一个层次。
张苍缓缓放下手中的笔,看着面前依旧空白的竹简,嘴角却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论政台的胜利,是思想的奠基。
而此刻的感悟与突破,则是他将这思想真正化为自身力量、化为可行道路的关键一步。
前路依旧漫长,挑战依旧众多。但他知道,自己的“道”,已然更加坚实。
他提起笔,终于在那空白的竹简上,落下了第一个字。
那不是律条,不是策论,而是一个浓墨重彩、蕴含着无限可能与责任的——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