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突然将话头引向一直静坐聆听的张苍,对他拱手一礼,态度诚恳,“秦律之明,法令之畅,确为帝国根基,不可或缺。律法厘清权责,惩戒奸恶,此乃‘治事’之必须,如同筋骨,支撑帝国躯干。”
他先高度肯定了“法”的作用,然后才引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然,律法所能及者,多为人之外在行为。人心之复杂,情感之微妙,伦常之维系,又岂是冰冷律条所能完全规束?譬如孝道,律法可规定不孝之罚,然真正的孝心,需发自内心,需从小教化,需礼仪引导,使之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德行。”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张苍,提出了那个关键的问题,语气温和却直指核心:
“故,通敢问张御史:御史之法,在于治事,规行矩步;儒者之礼,在于治心,教化伦常。二者一外一内,一硬一软,一治标一治本。此二者,是否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共同服务于帝国长治久安之大局?”
此言一出,全场再次陷入一种新的寂静。
叔孙通没有像淳于越那样全盘否定秦法,而是承认了法的必要性,同时为“礼”争得了存在的空间和价值。
他将“法”与“礼”的功能进行了区分——“治事”与“治心”,“规行”与“教化”,“筋骨”与“血肉”,并提出了“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可能性!
这不再是咄咄逼人的攻击,而是充满了建设性与融合意味的探讨。
它将辩论从“谁对谁错”的层面,提升到了“如何结合”的更高级阶段。
台下,许多儒家弟子眼睛亮了起来,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新的方向。
是啊,何必非要与强大的秦法和陛下的意志硬碰硬?
如果能将儒家的理念融入进去,以“礼”辅“法”,岂不是更能实现儒家的抱负?
就连一些法家出身的官员,也开始沉思。
纯粹的严刑峻法,确实有时显得不近人情,若能辅以教化,或许能减少执法阻力,更能收拢民心?
李斯微微眯起了眼睛,打量着台上的叔孙通。
这个年轻人,比淳于越那个老顽固聪明多了。
他看到了陛下一统天下的决心不可动摇,看到了秦法已成为帝国根基的现实,于是不再试图撼动,而是选择依附、渗透、融合。
这是一种更狡猾,也可能更有效的策略。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张苍身上。
面对淳于越,张苍可以犀利反击。
但面对叔孙通这番看似诚恳、实则将难题抛回给他的“融合”之论,他又将如何应对?
是断然拒绝,坚持法家的纯粹性?
还是……顺势而为,提出自己的融合构想?
张苍缓缓抬起眼,迎向叔孙通那看似谦和、实则蕴含机锋的目光。
他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但眼神深处,却仿佛有思想的火花在碰撞。
叔孙通此举,看似让步,实则将辩论引入了更复杂、也更考验智慧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