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 > 第272章 儒家的变通——叔孙通务实

第272章 儒家的变通——叔孙通务实(1 / 2)

淳于越的败退,如同在儒家阵营中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不仅是涟漪,更是深层的分裂与反思。

台下儒家弟子聚集的区域,气氛压抑得近乎凝固。

一些年轻儒生面带不忿,为淳于博士的遭遇感到愤懑,却也慑于张苍那无可辩驳的逻辑与气势,不敢轻易出声。

更多较为务实者,则陷入了沉思,眉头紧锁,意识到单纯依靠“复古”、“仁政”的空泛口号,已无法在这全新的帝国格局下为儒家争得一席之地。

就在这片沉闷与躁动交织的气氛中,一个身影站了起来。

他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眼神灵活,身着儒服却浆洗得一丝不苟,步履沉稳而不失从容。

他并未像淳于越那般带着悲壮赴死般的决绝,而是平静地走向司礼官,低声请求登台。

“儒家博士,叔孙通,请论!”司礼官唱喏声起。

这个名字,让台下泛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叔孙通,在儒家内部并非如淳于越那般是德高望重的老牌领袖,但他以“通权达变”、“识时务”而闻名,曾有人讥其“圆滑”,亦有人赞其“务实”。

叔孙通稳步登台,先是对御座行大礼,姿态恭敬无可挑剔,随后转向百官与台下众人,团团一揖,礼数周全,令人挑不出错处。

他的目光扫过刚刚坐定的张苍,没有敌意,反而带着一种审视与探究。

“陛下,诸位明公,”叔孙通开口,声音清朗,语调平和,与淳于越的慷慨激昂截然不同,“适才淳于博士与张御史之论,通,在场下悉数聆听,受益匪浅。”

他先肯定了双方,姿态放得很低。

“淳于博士忧心国本,引据经典,其心可鉴。张御史剖析时势,阐发新法,其理亦明。”

他话锋微转,开始切入正题,“然,通以为,治国之道,博大精深,非一家一派可囊括殆尽。亦非简单的‘古’与‘今’、‘法’与‘礼’便可截然对立。”

他这番开场,立刻显示出与淳于越的不同,他试图跳出非此即彼的对抗框架。

“通尝闻,”叔孙通引经据典,却并非泥古不化,“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这句话一出,台下不少官员,包括一些非儒家的官员,都微微颔首。

儒家在乱世争霸中往往显得迂阔,但在和平建设时期,其关于礼仪、教化、秩序的理念,确有其价值。连御座上的嬴政,冕旒也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昔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亦非固守一隅。孟子倡仁政,亦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意在调节君臣民之关系,使之各安其位。”叔孙通巧妙地引用儒家内部经典,为其“变通”寻找依据。

“今陛下已定天下,海内为一,干戈弓矢,包之于库。”

他描绘了一幅太平景象,迎合了帝国当下的主题,“此正乃‘守成’之时也!当此之时,帝国所需,除却富国强兵之硬实力,更需润物无声之软实力,需安定人心,需明确尊卑,需使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建设性的热忱:

“此‘软实力’,此‘秩序’与‘和谐’,何由达成?通以为,礼也!非是淳于博士所言完全复古之周礼,而是契合当今大秦一统格局之新礼!是朝会之礼,使百官知敬畏;是君臣之礼,使上下明分际;是父子之礼,使家庭睦伦理;是婚丧嫁娶之礼,使民俗厚人伦!”

他明确地将“礼”定位为维护帝国等级秩序、教化人心的工具,而非简单地恢复古制。

“张御史方才言,法者,定分止争之公器。通,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