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 > 第269章 儒家的锋芒——淳于越复古

第269章 儒家的锋芒——淳于越复古(2 / 2)

他没有立刻起身反驳,而是先微微侧首,对坐在他身旁稍后位置的陈平低语了一句,声音轻得只有两人能听见:

“看到了吗?历史的惯性,思想的桎梏。他们总是习惯于向后看,认为黄金时代在过去。”

陈平目光闪烁,低声回应:“大人,其论虽迂,然‘仁义’二字,最能蛊惑人心。不可不慎。”

张苍微微颔首,表示知晓。

这时,高台上的淳于越见张苍迟迟不语,以为其胆怯或是理亏,气势更盛,再次高声道:“张御史!莫非无言以对?还是默认老夫所言,尔之新政,实乃祸国殃民之举?!”

这一声质问,如同战书,彻底将张苍推到了必须迎战的位置上。

全场寂静,落针可闻。

李斯捻着胡须,目光幽深。

御座上的始皇,似乎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

张苍终于缓缓站起身。

他没有立刻登台,而是先对着御座方向,行了一个标准的臣子礼,姿态恭敬,却不显卑微。

然后,他转过身,步履沉稳,一步步踏上那通往论政台的台阶。

他的动作不快,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节奏感,仿佛每一步都踩在某种律动的节点上。

官袍的下摆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追随着他的身影,看着他从容不迫地走上高台,站在了淳于越的对面。

一老一少,一儒一法,一个激昂慷慨,一个冷静如水,在帝国最高规格的辩论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苍没有看台下,也没有看百官,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对面脸色因激动而有些潮红的淳于越身上,开口了。

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异常清晰、平稳,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瞬间压下了场间所有的窃窃私语,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淳于博士。”

他先拱手一礼,礼数周全。

“博士忧心国事,引经据典,苍,感佩。”

先扬后抑,这是辩论的技巧。

然而,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淳于越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让台下所有支持复古分封的人心头一紧。

“然,”张苍的语气依旧平稳,却陡然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出鞘的秦剑,“博士所言‘师古’,敢问,欲师何古?是师殷商活人殉葬之古?还是师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古?是师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之古?还是师战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古?!”

一连串的反问,如同疾风骤雨,每一问都敲击在历史的伤疤上!

“博士只言殷周千岁,为何不言其间诸侯兼并、民不聊生之七百载?!博士只言分封藩屏之利,为何不言其尾大不掉、骨肉相残之祸?!”

他踏前一步,目光如电,直视淳于越那有些摇晃的身形:

“博士言秦法严苛,不施仁义。苍敢问,博士可知,东土三郡,因《田律》明晰,佃农敢于状告主家非法夺田?因《徭律》规范,民夫可知自己劳役几何,酬金几多?因《厩苑律》严明,牛马得以休养,春耕得以保障?此,算不算是另一种‘仁政’?一种基于‘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仁’?!”

“至于分封……”

张苍的声音带着一丝冰冷的嘲讽,“博士是希望,我大秦重现战国之乱,让天下百姓,再陷于烽火连天、朝不保夕之境吗?!”

“博士口口声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张苍最后总结,声音朗朗,传遍四方,“那苍今日,便想请博士,以及在场诸位,听一听另一种声音——”

“时代在变,局势在变,治国之道,又岂能一成不变,拘泥于故纸堆中?!”

“陛下创立这前所未有之大一统帝国,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师古’!就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面对这全新的格局,我等需要的,不是泥古不化的复古,而是因时制宜的创新!不是虚无缥缈的仁政空谈,而是脚踏实地、保障公平的律法秩序!”

他拱手,再次面向御座:

“臣张苍,恳请陛下与诸位明公细思,究竟是一个依靠血缘、容易陷入内斗的分封体系能保帝国长久,还是一个法令畅通、如身使臂的郡县体系更能凝聚力量?究竟是空谈仁德更能安抚民心,还是建立一套保障弱者不受欺凌、激励勤者得以富足的律法,更能赢得亿兆黎庶的拥戴?!”

言毕,他静静而立,不再多言。

台下,一片死寂。

淳于越脸色惨白,手指颤抖地指着张苍,“你……你……”了几声,却一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驳。

张苍没有在“仁义”的道德高地上与他纠缠,而是直接将辩论拉到了“历史实效”与“现实需求”的层面,并用三郡的具体事例,将“法”与“仁”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更是以“大一统”本身的正当性,回击了“师古”的论调。

这番应对,角度刁钻,逻辑清晰,瞬间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百官席上,旧贵族出身的官员们眼神黯淡下去,他们知道,分封的希望,在张苍这番言论和始皇的意志下,更加渺茫了。

而李斯,看向张苍的目光中,忌惮之色更深了一层。

御座上,一直沉默的始皇嬴政,冕旒微微动了一下,似乎,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压力,此刻完全回到了淳于越,以及他所代表的复古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