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 > 第269章 儒家的锋芒——淳于越复古

第269章 儒家的锋芒——淳于越复古(1 / 2)

咸阳宫前,广场肃穆。

一座高三丈、宽五丈的木质高台拔地而起,黑漆为底,金纹镶边,气势恢宏。

这便是“百家论政台”。

台前,御座高悬,始皇嬴政端坐其上,玄衣纁裳,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只有那渊渟岳峙的威仪笼罩全场。

左右两侧,文武百官依序而坐,李斯、冯去疾等重臣位列前排,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台下四周,允许旁听的博士、士子、乃至有名望的游学者,人头攒动,却无一人敢高声喧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论政台上,等待着这场可能决定帝国思想走向的辩论拉开序幕。

空气仿佛凝固,只有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的细微声响。

终于,司礼官高唱:“百家论政,首场开启!有请儒家博士,淳于越登台陈词!”

话音落下,一位身着深衣、头戴儒冠、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持玉圭,缓步登台。

他步伐沉稳,面容肃穆,眼神中带着一种殉道者般的坚定与执拗。

正是以固执、敢于直谏闻名的老牌博士,淳于越。

他走到台中央,先是对御座方向深深一揖,然后转向百官与台下众人,清了清嗓子,苍老却洪亮的声音瞬间传遍了整个广场:

“臣,博士淳于越,昧死以奏!”

开场便是秦臣奏对的格式,但其内容,却即将石破天惊。

“臣闻,”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引经据典的厚重感,“殷周之王千余岁!此何故也?”

他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质问每一个人。

“盖因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天子居中枢,诸侯守四方,君臣相得,如臂使指,如枝叶护卫根本!故虽有灾殃,而不倾覆;虽有内乱,而得匡正!”

他话锋一转,直指当下,语气变得沉痛而激烈:

“今陛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此乃不世之功,亘古未有!然——”

这个“然”字,他咬得极重,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宗室贵胄,无尺土之封,无百人之众!一旦朝中有田常、六卿之臣(注:指篡国权臣),陛下将何以自安?帝国将何以相救?无藩屏之固,无手足之援,此实乃取祸之道也!”

他越说越激动,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挥舞着玉圭,仿佛在敲击一面无形的警钟:

“治国之道,当以史为鉴!臣观三代以来,凡欲长治久安者,未有不法先王、行仁政者也!秦法虽能富国强兵,然其本质,严刑峻法,刻薄寡恩,不施仁义,不行德化!驱使百姓如牛马,视臣民如仇寇!此等苛政,岂能长久?”

他终于将目光,如同两柄淬火的利剑,直刺向台下百官席中,安然静坐的张苍!

“张御史!”

他直呼其名,声若洪钟,“尔于东土,变本加厉!虽有小惠,然律法之密,几近于网罗;征调之繁,甚于往日!此非治国,此乃役民!长此以往,民力枯竭,怨声载道,国本动摇!”

他不再看张苍,转而再次面向御座,深深拜下,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他的最终主张:

“故臣冒死进言: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陛下!当效法三代之圣王,复周礼,行分封,使宗室功臣各有疆土,以为藩篱!当废严刑,施仁政,省徭役,宽赋敛,使天下百姓沐浴德化,心悦诚服!如此,方为江山永固、社稷长存之根本大计!望陛下明察!”

一番言论,如同惊雷,在寂静的广场上炸响!

“分封……”台下,一些出身六国旧贵族的官员,虽然表面上不敢表露,但眼神中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热切与共鸣。

他们的家族,正是在郡县制下失去了昔日的封地与特权。

淳于越此言,无疑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哪怕知道希望渺茫,此刻也难免心潮起伏。

“仁义……德化……”一些儒家弟子和信奉此道的士子,更是听得心驰神往,纷纷点头,觉得淳于博士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道理,代表了“道义”的呼声。

高台御座上,嬴政依旧没有任何表示,冕旒下的目光深不可测。

百官席前列,李斯嘴角微微下撇,掠过一丝极淡的、不易察觉的冷笑。

他太了解始皇了,淳于越这番“复古”、“分封”的论调,简直就是逆鳞而行,自取其辱。

但他乐见其成,让这个迂腐的老儒去打头阵,试试水温,也消耗一下张苍的精力。

压力,如同无形的潮水,瞬间涌向了端坐不动的张苍。

无数道目光跟随着淳于越的视线,聚焦在张苍身上。

有担忧,有审视,有期待,更有幸灾乐祸。

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位年纪轻轻却已名动天下的东巡御史,这位被陛下寄予厚望的“新法家”代表,将如何应对这顶“不师古”、“行苛政”的大帽子?

如何反驳这看似占据道德高地的“仁政”、“分封”之论?

张苍感受到了那几乎凝成实质的目光。

他缓缓抬起头,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的怒意,也没有丝毫慌张,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他甚至还轻轻整理了一下自己御史官袍的袖口,动作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