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充满了对自己所持之“法”的信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李斯,缓缓开口了。
他的声音平和,却像深潭之水,听不出喜怒:
“张御史少年英才,于东土创下不世之功,更得陛下如此青睐,实令老夫欣慰。”
他微微侧头,目光落在张苍身上,那目光看似温和,却仿佛能穿透肺腑:
“然,百家论政,非同小可。台上所立,非止张御史一人,乃是我法家之颜面,陛下革新之决心。届时,天下瞩目,群起而攻之者,恐非少数。望张御史……好自为之,谨言慎行,莫要辜负了陛下厚望,也……莫要令我法家蒙羞。”
这番话,看似提醒,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压力。
既点明了张苍将面临的狂风暴雨,隐隐将他与整个法家捆绑,更暗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告——若论政失利,不仅新政难保,他李斯乃至整个法家派系,都可能受到牵连。
他将张苍推到了风口浪尖,自己却隐于幕后。
张苍迎上李斯的目光,不卑不亢:“多谢丞相提点。苍,铭记于心。”
嬴政将二人反应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挥了挥手:“旨意已明,下去准备吧。论政台,半月之后开启。”
“臣等告退。”
李斯与张苍躬身退出章台宫。
宫门外,李斯驻足,深深看了张苍一眼,并未多言,转身登上了自己的车驾,辚辚而去。
张苍独立于咸阳宫巍峨的阴影下,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的压力与审视,他知道,一场远比战场厮杀更加凶险的战役,即将开始。
次日,始皇诏书明发天下:
“朕绍承天命,统御寰宇……为求治国之要道,定万世之宏基,特设‘百家论政台’于咸阳宫前。自即日起,凡诸子百家,有名士博士,皆可登台陈词,畅言治国安邦之策……朕将亲临,与百官共鉴,择善而从,以为天下式……”
诏书如同巨石入水,瞬间在帝国的知识界、权力层乃至江湖草莽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稷下学宫残存的学者激动不已,摩拳擦掌;儒家博士欢欣鼓舞,认为宣扬仁政、复古礼乐的时机已到;道家隐士走出山林,欲论无为而治之妙;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各色人物纷纷躁动起来!
无数道目光,或热切,或审视,或敌意,或好奇,从帝国的四面八方,乃至六国故地,如同百川归海,骤然聚焦于咸阳!
风云,已然际会。
一场决定帝国思想走向,乃至影响未来千年的宏大辩论,即将在这古老的都城中,拉开惊心动魄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