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府的时光,在翻动竹简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
张苍那间偏僻的值房,很快便被历年积压的卷宗占据了大半空间。
他如同一个饥渴的旅人,疯狂地汲取着这个时代律法实践的具体细节,从田土纠纷到杀人越货,从官吏贪墨到军功评定。
这些冰冷的记录,是他理解这个帝国运行规则、夯实自身“法道”根基的最佳养分。
当然,他并未忘记始皇“协理神异之事”的隐含旨意。
他刻意留意那些涉及祭祀、巫蛊、祥瑞、灾异,或是证词中出现“鬼魅”、“精怪”、“托梦”等离奇字眼的案卷。
然而,大多要么是乡野愚民的以讹传讹,要么是奸人借鬼神之名行欺诈之实,真正能引起他体内那缕玄黄之气波动的,寥寥无几。
就在他几乎要将注意力转向别处时,一卷标记为“乙字柒佰叁拾贰号”、题为《缉拿墨家余孽私盗禁物案》的陈旧卷宗,引起了他的注意。
“墨家?”张苍心中一动。
他想起了骊山途中,那个巧用杠杆滑轮、神情专注的布衣少女——墨子荆。
墨家弟子,精于机关巧术,在这崇尚法家、强调思想一统的大秦,处境颇为微妙。
他展开卷宗,仔细阅读。
案件记录并不复杂:始皇三十三年春,三名自称墨家弟子之人,于咸阳城西一座废弃的旧官署内,被巡夜戍卒当场抓获,指控其盗窃官署内封存之“禁物”。
人赃并获,物证确凿。
三人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已画押认罪,如今正羁押在咸阳狱,等待最终判决。
看上去,是一桩证据链完整、毫无争议的铁案。
但张苍的眉头却渐渐蹙紧。
多年的法学训练,让他对文字和逻辑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
这卷宗,看似完美,实则透着几分不自然的“工整”。
疑点一:口供过于完美。 三名案犯,分别审讯,但其供述盗窃动机、时间、地点、过程,乃至细节,几乎一字不差,如同事先背诵好的剧本。真正的审讯,即使案情简单,因个人表述习惯、记忆偏差,口供也难免有细微出入。如此高度一致,反而显得刻意。
疑点二:所谓“禁物”存疑。 卷宗中记载的赃物,并非想象中关乎军国大事的机密图纸或违禁兵器,而是一批早已登记在册、判定报废、等待回炉重铸的青铜箭头。为了这批军事价值几近于无的废品,三名墨家弟子甘冒奇险,潜入看管并不算特别森严的旧官署?动机牵强。
疑点三:抓捕过程过于“顺利”。 巡夜戍卒仿佛未卜先知,精准地在案发当晚、案发地点出现,人赃并获。巧合得令人起疑。
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构陷!
张苍的心沉了下去。
若真是冤案,那三名墨家弟子岂不是危在旦夕?
而且,为何要构陷墨家弟子?
是针对墨家这个学派,还是另有所图?
他需要了解更多细节。卷宗由廷尉府下一名负责文书整理的吏员归档。他根据记录,找到了位于档案库房旁的一间小公事房。
推开虚掩的房门,只见一个身着浅青色吏服、身形纤瘦的身影,正背对着他,踮脚整理着高架上的卷宗。听到开门声,那人回过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