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功德激增(2 / 2)

“苏姑娘放心,我亲自带人去盘点,绝无错漏!”魏小六郑重应下,转身便带着人再次匆匆赶往仓库。

苏晚又找来叶红鸾,对她耳语了几句。叶红鸾初时眼中掠过一丝疑惑,随即化为恍然和钦佩,她用力点头:“我明白了!我这就去缝纫坊,让几位手艺好的管事嬷嬷准备好,再清点一下我们的棉絮、针线储备,随时听候姑娘安排。”

约莫半个时辰后,魏小六带着满身的灰尘和一张写满数据的纸快步返回,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苏姑娘,清点完毕了!”他将纸张递给苏晚,语气急促,“仓库里现有各类普通布料,主要是些结实的麻布和部分粗棉布,共计约五千斤!另外,经过清洗、整理的旧衣物,约有三千斤!这些都是按照您的吩咐,平日里有意识收集积存下来的。”

苏晚接过纸条,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数字,心中飞快计算。五千斤布料,三千斤旧衣……这些材料,若按照传统方法裁剪缝制,费时费力,且因布料品质参差,成品效率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但她心中已有一个大胆而高效的计划。

“好!”苏晚眼眸一亮,心中已有定计,“红鸾,你随我来。魏大哥,麻烦你组织人手,将这些布料和旧衣物,全部运送到缝纫坊旁边的空场上去!”

命令下达,整个流民营地的后勤系统高效运转起来。一捆捆布料,一袋袋旧衣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指定地点,很快便堆起了几座小山。缝纫坊的所有女工,以及许多手巧的妇女都被临时召集过来,围在周围,好奇而期待地看着苏晚。

苏晚走到物料堆前,拿起一块厚实的麻布和一件磨损严重的旧棉袄,面向众人,朗声开口,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诸位嬷嬷,姐妹们!如今营地人口增加,天时尚寒,赶制棉衣迫在眉睫。若按老法子,一块布一件衣,太慢。我有一法,或可解燃眉之急。”

她顿了顿,继续道:“我们可将这些布料,不论新旧,按厚薄、材质大致分类。厚实完好的,可直接作为棉衣外层面料;稍次一些的,可做内衬;那些破损严重的旧衣,并非无用,我们可以将其拆解,取出其中尚算柔软的部分,尤其是旧棉袄里的絮棉,小心收集起来,经过暴晒除尘,重新组合填充!”

“至于裁剪,”苏晚拿起一根木炭,在地上快速画出了几个简洁的图样,“我们可以统一尺寸和版型,将布料多层叠在一起,统一裁剪,减少浪费,提高速度。袖口、领口等易磨损处,可用旧布里尚好的部分加固。如此一来,一斤寻常布料,辅以拆解重组的内絮,或许就能做成一件保暖的儿童棉衣;两斤布料,则能做成一件成人棉衣!我们要的不是在此时追求美观,而是高效、实用,让尽可能多的人先穿上暖衣!”

苏晚的计划,其实是将现代化服装生产的“标准化”、“流水线”和“物资循环利用”理念,以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操作的方式阐述出来。她强调分工合作,有人专门拆解旧衣,有人专门分类布料,有人专门裁剪,有人专门填充缝制,形成一条高效的流水线。

在场的妇女们起初听得有些茫然,但她们都是常年与针线打交道的人,细细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的关窍和好处!这法子,确实能极大地利用现有材料,避免浪费,而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速度定然比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件衣服要快上数倍!

“苏姑娘这法子妙啊!”一位经验丰富的管事嬷嬷首先拍腿称赞,“老身怎么就没想到还能这么干!这些破旧衣服,拆拆补补,真的还能有大用场!”

“是啊是啊,统一裁剪,又快又省布!”

“这下好了,咱们这么多人一起动手,还怕棉衣不够吗?”

群情顿时振奋起来。在叶红鸾和几位管事嬷嬷的组织下,一条临时但秩序井然的“棉衣生产流水线”很快就在空场上搭建起来。拆解的拆解,分类的分类,裁剪的裁剪,填充缝制的缝制……妇女们一边手上飞快地忙碌着,一边互相交流着技巧,场面热火朝天,却又忙而不乱。

魏小六负责协调物料运输,确保每一道工序的原料供应不断。苏晚则穿梭其间,不时停下脚步,查看成品质量,对某些细节提出改进意见。她的奇思妙想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再次让所有人折服。

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色时,第一批成品已经出来了。整整五百件成人棉衣和三百件儿童棉衣,整齐地码放在一起,虽然颜色灰扑扑的,样式也统一简单,但摸上去厚实柔软,保暖性毋庸置疑。

叶红鸾立刻组织人手,将这些还带着妇女们掌心温度的新棉衣,优先分发给了那些衣衫最为单薄的新来民夫,以及部分需要夜间执勤的北伐兵士。

当民夫们接过这意料之外的第二件棉衣时(先前领的是库存成品),心中的震撼与感激无以复加。他们亲眼看到了营地为了让他们不受冻,是如何倾尽全力,连那些看似无用的破布烂衫都宝贝似的利用起来。那个名叫王狗剩的年轻民夫,将新领到的棉衣紧紧抱在怀里,对着缝纫坊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躬。

营地中央的空地上,燃起了几堆巨大的篝火。新来的民夫们领到了热乎乎的粥食和窝头,围着火堆,身上穿着崭新的棉衣,脸上终于露出了踏实而充满希望的笑容。他们低声交谈着,目光不时望向那片依然灯火通明、传来阵阵缝纫声的区域,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苏晚站在主帐前,望着篝火映照下的一张张面孔,望着那有序运转的“生产线”,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巨大的责任感。这一万五千人的吃穿住行,他们的希望与未来,都沉甸甸地压在她的肩上。但看到眼前这众志成城、共度时艰的景象,她又觉得充满了力量。

她知道,这些棉衣,抵御的不仅仅是北疆的严寒,更温暖了一颗颗曾经饱经苦难、近乎冰冷的心。这股凝聚起来的温暖与力量,将成为支撑北疆安定、推动北伐伟业的坚实基础。

夜色渐深,星光漫天。流民营地,这个在乱世中顽强生长的希望之所,正在积蓄着力量,准备迎接明天的太阳,和更加艰巨的挑战。而苏晚,这位年轻的领导者,她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