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星光偏要吻烟台 > 第172章 自治缓存与“回声”协议

第172章 自治缓存与“回声”协议(1 / 2)

沈啸给出的c+评级和三十天限期,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失败的前景和紧迫的时间,反而激发出团队破釜沉舟的斗志。伊莎贝尔团队彻底放弃了幻想,直面“弦理论”协议在极端环境下的核心缺陷——对节点间持续通信的过度依赖。

“我们需要给每个节点装上‘小脑’。”林微光在技术攻坚会上打了一个比喻,“让它们即使在失去与同伴联系的情况下,也能基于过往的经验和本地感知,独立维持基本运行,并做好随时重新‘握手’的准备。”

新的研发方向被确立为“节点智能自治与快速恢复系统”。这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节点在断联期间依据什么来决策?第二,联系恢复后,如何快速、无冲突地重新同步?

针对第一个问题,团队提出了“历史轨迹缓存与趋势预测”模型。每个节点会持续记录自身及邻近节点在正常协同状态下的场域参数变化模式,形成一套“行为记忆”。当通信中断时,节点不是停止工作或胡乱调整,而是调用这份记忆,结合当前的本地环境感知,预测最可能合理的参数变化趋势,并依此运行。这就像乐手暂时听不到同伴的演奏,但凭借对乐谱的记忆和节奏感,依然能大致不差地继续下去。

针对第二个问题,则设计了“回声握手与渐进同步”机制。当节点重新探测到邻近节点的场域信号时,不会立刻强行调整到对方当前的参数,而是先发送一个包含自身当前状态和断联期间简要历史的“回声”信号。对方接收到后,会对比自身状态,计算出一个平滑的过渡路径,双方再沿着这个路径逐步调整,最终恢复协同。这避免了节点一联系上就因参数差异过大而产生新的冲突。

他们将这个强化后的新协议,命名为“回声”协议。

开发过程充满了挑战。“历史轨迹”的缓存量多大合适?过多会占用宝贵资源,过少则缺乏参考价值。“趋势预测”的算法如何平衡准确性与计算开销?“回声握手”的同步路径如何设计才能最快最稳?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和模拟测试。

团队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实验室里彻夜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专注的气息。林微光也几乎住在了这里,与技术人员一起分析数据,调试代码。

就在技术攻关进行到最吃紧的关头,顾知行那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经过多方努力和严格筛选,他们与赫尔辛基一家颇具声望且技术理念相近的本地智慧城市咨询公司——“北极光顾问”(与项目无关,恰巧同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这家公司由几位前诺基亚资深工程师创立,深谙本地法规和文化,且对苏氏联盟的霸道作风有所不满,愿意作为“普罗米修斯”的本地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竞标。

“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顾知行向林微光汇报,“‘北极光顾问’能帮我们解决大量的本地化合规和运营问题,他们的口碑也能为我们加分。”

与此同时,周景明的监控发现,苏氏联盟在赫尔辛基的活动更加频繁,他们似乎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部署准备,并且加大了对当地媒体和社区组织的公关力度,持续散布关于“外国技术数据风险”的论调。

“另外,我们捕捉到‘相位噪声’干扰源的位置有了一些线索,指向半岛边缘的一个废弃气象站,但那很可能只是个中继点。”周景明汇报,“对方很谨慎。”

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但团队的进展也在加速。

在限期第二十五天,“回声”协议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在模拟环境中接受了严苛的测试。这一次,面对同样强度的“相位噪声”和随机物理遮挡,网络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节点在断联时不再慌乱,而是依据“记忆”稳健运行;重新连接时,通过“回声”快速而平滑地恢复同步。四小时的极限测试,网络整体效能虽然仍有波动,但始终维持在安全阈值之上,没有再出现濒临崩溃的迹象。

模拟测试结束时,实验室里没有欢呼,只有一种近乎虚脱的平静,以及每个人眼中重新燃起的信心。

林微光将最新的测试数据和协议说明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沈啸。

这一次,沈啸的回复快得出奇:

「‘回声’协议概念与初步测试数据已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