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提供的“非对称谐振阻尼材料”信息,如同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困扰“启明星”原型机许久的耦合干扰难题。伊莎贝尔团队迅速调整设计方案,引入了这种新型材料作为关键隔离层。重新测试的结果令人振奋——场均匀度稳定达标,温控系统运行平稳,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被抑制到了可忽略的水平。
“深度专注舱”原型机的核心障碍被清除,团队士气大振。顾知行立刻跟进,协调供应链团队寻找该材料的可靠供应商,并着手优化生产工艺,为后续的小批量试产做准备。“启明星”计划,终于驶入了快车道。
然而,就在团队刚刚喘了口气的时候,一股来自更深、更暗水域的潜流,悄然袭来。
这次的问题,并非直接针对“普罗米修斯”业务本身,而是指向了它的源头——林微光。
周景明在一个清晨,带着一份加密简报,面色凝重地走进了林微光的办公室。
“林小姐,情况有些棘手。”他将平板电脑递给林微光,“欧洲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建筑评论周刊,刊登了一篇关于您的‘调查报道’。”
林微光接过平板,快速浏览起来。文章的标题看似客观——《“星芒”与“普罗米修斯”背后的天才:林微光博士的崛起之路》,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精心编织的暗示与引导。文章详细追溯了她从接手“星芒”项目开始的职业生涯,刻意突出了陆时砚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从沙漠基地的特殊庇护,到迪拜总部的资源倾斜,再到“普罗米修斯”项目近乎无限的授权与支持。
笔锋巧妙地将陆时砚的支持,描绘成了一种超越常规商业逻辑的、近乎个人化的“偏爱”与“扶持”。文章引用了数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前陆氏员工”的言论,暗示林微光的成功,更多是得益于“背后那座不可撼动的冰山”,而非其纯粹的个人能力。甚至隐晦地提及了早期沙漠项目中,陆时砚为她应对苏曼妮威胁所采取的“非常规手段”,试图将她的形象与某种灰色地带联系起来。
这篇报道,杀人诛心。它不去质疑技术本身,而是试图从根本上瓦解林微光作为技术领袖和商业掌舵人的独立性与公信力,将她定位成一个依赖于男人庇护和资源哺育的“幸运儿”。
“文章发布不到十二小时,已经被多家国际媒体转载,评论区的风向……不太友好。”周景明补充道,语气带着担忧,“这对您个人的声誉,以及‘普罗米修斯’的品牌形象,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会影响我们接触那些看重创始人独立精神和企业治理结构的机构投资者。”
林微光放下平板,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紧抿的唇角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她不怕技术争论,也不怕商业竞争,但这种针对个人的、阴险的抹黑,让她感到一阵恶心。这无疑是苏氏的手笔,他们无法在技术和商业上正面击败她,便转而攻击她这个人。
“公关部的建议是什么?”她问,声音有些沙哑。
“常规的辟谣和律师函效果可能有限,对方用的是‘暗示’而非‘断言’。”周景明回答,“我们建议,您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场合,以更强势的姿态,重新确立您的专业权威和独立形象。”
就在这时,林微光的加密通讯器响了。是顾知行。
「林总,看到了那篇报道。拙劣的伎俩,但毒性不小。我建议,将原定下个月在东京举行的‘未来城市科技峰会’的主题演讲,作为我们的回应窗口。那是亚太地区最高规格的行业舞台。」
几乎是同时,另一条信息抵达,来自陆时砚,内容依旧简短得近乎冷酷:
「噪音。无需理会。专注‘启明星’。」
两条信息,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