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星光偏要吻烟台 > 第141章 暗流与启明星

第141章 暗流与启明星(1 / 2)

成功击退苏氏对“北极光”项目的低价狙击,如同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普罗米修斯”团队还来不及庆祝,更汹涌的暗流便已袭来。顾知行入职后建立的竞争情报监测系统,很快捕捉到了苏氏策略的转变——他们不再仅仅针对单个项目进行价格骚扰,而是启动了多维度、系统性的竞争打压。

首先显现的是人才争夺。短短一周内,团队内两名资深场控算法工程师和一名负责材料集成的核心骨干,相继收到了来自苏氏旗下研究机构或关联公司开出的、薪资待遇高出百分之五十至一倍的挖角邀请。对方显然对“普罗米修斯”团队的人员构成和能力特点做了深入研究,挖掘极具针对性。

“他们这是在直接抽取我们的技术血脉。”david拿着离职面谈记录,语气凝重地向林微光和顾知行汇报。虽然经过极力挽留,仍有一名算法工程师选择了离开。

顾知行迅速行动,他并非简单地要求加薪留人。他首先与林微光、伊莎贝尔重新评估了核心技术模块的知识产权分割与保密措施,确保即使有人离开,核心算法和关键参数也不会泄露。随后,他推动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了一套更具吸引力的长期激励计划,包括与项目价值增长挂钩的期权、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在尖端研究上的署名权机会,试图用事业前景和归属感来对冲对方纯粹的金钱诱惑。

“我们必须承认,在纯粹现金的比拼上,我们可能不占优势。”顾知行在管理会议上冷静分析,“但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能吸引并留住真正顶尖人才的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高薪职位。”

另一方面,市场层面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苏氏利用其更成熟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开始大规模宣传其“生命茧房”的“标准化套餐”,主打快速部署和“无需复杂调试”,目标直指那些对技术细节不敏感、但追求概念和效率的中端市场客户。同时,业界开始流传一些针对“普罗米修斯”的模糊质疑——“技术过于复杂,难以大规模稳定应用”、“定制化成本高昂,不适合主流市场”。

这些舆论,旨在动摇潜在客户对“普罗米修斯”技术路径的信心。

面对舆论攻势,林微光采纳了顾知行的建议,没有进行公开的口水战。她授权技术团队,撰写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技术科普文章,通过行业权威媒体和自有平台发布,客观解释“场协同”与传统环境控制技术的本质区别、其技术难点与价值所在,用知识和透明来对抗模糊与质疑。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最根本的破局之道,在于加速“普罗米修斯”自身的进化,尤其是顾知行和林微光共识中的关键——标准化产品的推出。

内部将其命名为“启明星”计划。目标是在一年内,开发出两到三种基于“普罗米修斯”核心技术的、可快速部署的标准化空间模块,如“深度专注舱”、“团队协作盒”、“静养恢复室”。这些模块将尽可能采用预制化生产和简化调试流程,大幅降低成本和交付周期,瞄准更广阔的企业办公、高端公寓、教育机构等市场。

“启明星”计划由林微光亲自挂帅,伊莎贝尔负责核心技术向标准化产品的“翻译”和固化,顾知行则负责打通从设计、供应链、生产到交付的整个运营链条。

压力巨大。标准化意味着要在性能、成本和可靠性之间找到最艰难的平衡点。伊莎贝尔团队需要将那些精妙复杂的场控算法,封装成稳定、易用的“黑箱”模块,同时确保其核心效能不出现显着衰减。顾知行则需要寻找和认证新的、成本更优且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并设计出高效的预制化生产和现场拼装流程。

进展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深度专注舱”原型机测试时,预设的场均匀度未能达到设计阈值,内部温控系统与场发生模块出现了能量耦合干扰。团队连续加班两周,反复调整设计和参数。

这天晚上,林微光还在实验室和伊莎贝尔一起分析最新的测试数据,试图找到干扰的根源。顾知行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平板,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专注。

“林总,伊莎贝尔博士,”他开口道,“供应链那边有个消息。我们原定的一家核心传感器供应商,刚刚被苏氏参股的一家公司收购了。对方已正式通知我们,后续订单交付可能面临‘优先级调整’。”

又是一个坏消息。苏氏正在利用其资本优势,试图掐断“普罗米修斯”的上游供应链。

实验室里一片沉寂,连续的技术难题加上外部的步步紧逼,让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林微光看着屏幕上那些代表失败的数据曲线,又看了看身边两位核心战友脸上无法掩饰的疲惫,一股巨大的压力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就在这时,她的加密通讯器响了。是陆时砚。没有通过周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