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空气清冽,带着松林与湖泊的味道。论坛地点设在森林环抱的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将自然光引入室内,与会者皆是衣着低调、眼神中透着精明与远见的各行业巨头——他们不直接购买技术,但他们决定着未来组织发展的方向与资源投入。
林微光和david的演示被安排在论坛第二天下午,一个容易让人感到疲倦的时段。这并非坏事,如果“普罗米修斯”能在这种时刻抓住这些见多识广的决策者的注意力,其说服力将不言而喻。
上台前,david最后检查了一遍耳麦和翻页器,对林微光低语:“记住,我们卖的不是技术,是‘组织潜能释放的解决方案’。”
林微光点了点头。她今天选择了一件剪裁优雅的深蓝色连衣裙,专业而不失亲和力。她不再是那个只专注于数据和原理的工程师,而是“普罗米修斯”理念的阐述者与价值的传递者。
演示开始。
林微光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系统图或微观生理数据。她首先抛出了一个所有管理者都深有感触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每年投入多少资源用于对抗员工的倦怠、提升跨部门协作的效率、以及激发那些能带来突破性增长的‘灵光一闪’?”
台下许多人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
“传统的解决方案——培训、团建、优化流程——当然有效,但它们往往触及的是表层。”林微光话锋一转,“我们是否想过,员工每天置身其中至少八小时的‘空间环境’本身,可能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却潜力巨大的杠杆?”
她引用了论坛前一天几位演讲者提到的数据——知识工作者在“心流”状态下的产出效率是平常的5倍,而现代办公环境的各种干扰使其难以进入和维持这种状态。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环境,能够主动地、不着痕迹地帮助人们更容易地进入并维持专注、协作或放松的状态?”她提出了核心问题。
这时,她才切入“普罗米修斯”。但她展示的不是场发生器,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比场景动画:
· 一个开放办公区,在“普罗米修斯”系统介入前后,匿名化的声学传感器数据和员工自我报告的专注度评分变化。
· 一个团队协作空间,在特定“场”激活后,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捕捉到的成员间非语言交流同步性提升,以及后续产出的方案创意度评分。
· 一个静息舱,展示使用前后使用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和脑波a波变化,数据旁边附注着类似效果的冥想课程或高端水疗所需的时间与成本对比。
所有的数据,都被巧妙地“翻译”成了管理者熟悉的语言——效率提升百分比、健康风险降低指标、替代方案的成本节约额。
david适时接棒,用清晰的语言阐述了“普罗米修斯”的模块化架构、分级服务承诺以及基于价值实现的弹性定价模型。她强调,这不是一次性的硬件采购,而是对组织人力资本进行的、可持续的、可衡量的战略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