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破晓之光(1 / 2)

“理性分析”帖如同投入湖面的毒饵,悄无声息地污染着舆论的水源。尽管没有掀起之前那般滔天巨浪,但那种潜移默化的腐蚀更令人心惊。林微光能感觉到一些原本友善或中立的目光变得复杂,带着审视与揣测。

她没有时间去一一辩白,也无从辩白。正如许静所说,在缺乏决定性证据前,任何苍白的解释在精心编织的“逻辑链”面前都显得无力。她将全部精力投入了两件事:继续完善项目场景图的最终细节,以及创作那组名为《基石》的系列插画。

《基石》没有宏大的叙事,只聚焦于那些承载着岁月、默默支撑起辉煌的平凡之物——古建筑地基下斑驳的垫脚石、老桥墩上与水波抗争的藤壶、图书馆书架深处被无数双手摩挲得边缘卷曲的书脊……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它们的纹理与伤痕,赋予这些沉默的“配角”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这既是她对“溯源”精神的延伸理解,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声宣言。

米小葵和赵萌萌则成了她的“舆论观察员”,小心翼翼地收集着论坛和私下里任何与林微光或项目相关的讨论。反馈令人沮丧,正面声音寥寥,更多的是被那篇“分析帖”带偏节奏的质疑。

“微光,这样下去不行,”米小葵忧心忡忡,“很多人根本不在意真相,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林微光停下笔,看着画纸上那块布满青苔的基石,轻声道:“我知道。但我们能做的,不是让他们相信,而是让真相本身足够有力,直到……无法被忽视。”

几天后,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出现了。

建筑学院一年一度的“未来建筑师论坛”公开讲座,主讲人赫然是陆时砚。讲座主题是《空间叙事与情感共鸣——以“明泽溯源”模型创作为例》。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因为陆时砚极少参与此类公开活动,更因为“明泽溯源”项目近期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讲座当天,能容纳数百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走廊都站满了人。好奇者、仰慕者、质疑者、纯粹看热闹者……各色目光聚焦在讲台上那个挺拔冷峻的身影上。

林微光坐在后排角落,心跳有些失序。她不知道陆时砚会讲什么,更不确定这场讲座是否会成为又一场针对她的风暴。

陆时砚的演讲一如既往的简洁、精准,没有任何多余的修辞。他通过三维建模演示,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明泽溯源”模型的结构逻辑、材料选择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比例和光影变化,唤醒观者对校史的情感共鸣。

当讲到背景场景图部分时,他切换了ppt。

大屏幕上,赫然出现了林微光那幅最终确认的、截取图书馆一角的画作!

全场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陆时砚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冷静地传遍每个角落:

“场景图,并非建筑的附庸。它是空间的延伸,是时间的注脚,是引导观者情感的视觉桥梁。”

他操作激光笔,红色的光点精准地落在画面上那片她精心描绘的、生长在石缝间的青苔上。

“此处,原设计为平滑石材。绘制者根据历史照片中发现的植被残留痕迹,增加了青苔元素。这不仅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他顿了顿,目光似乎若有若无地扫过后排,语速平稳却带着千钧之力,“更隐喻了生命在废墟之上的顽强。这是数据模型无法生成,唯有艺术感知才能捕捉的‘灵魂’。”

他又将光点移向那片经过无数次调整、沉静而充满内在力量的光影。

“光影角度,经过37次模拟修正,最终选定清晨5点23分的自然光照数据。这个时刻的光线,柔和而充满希望,能最完美地平衡历史的沧桑感与‘溯源’指向的未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