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案的风波逐渐平息,江南的洪水也终于退去,留下满目疮痍。朝廷的工作重心,从紧急救灾转向了更为漫长和复杂的灾后重建。
送到李梦瑶这里的文书,内容也变了。不再是紧急的疫情报告和物资求援,而是变成了各地上报的灾民安置情况、田地淤塞程度、房屋损毁统计、以及请求拨款修复水利工程的奏请。
数据量更大,种类更繁杂,涉及的钱粮数额更是天文数字。李梦瑶看着那堆成小山的文书,感觉头皮发麻。这简直是要她兼职做个“国家重建与发展委员会”的顾问啊!
她深吸一口气,认命地扎进了数据的海洋。首先得搞清楚,钱该往哪里花最有效?她开始尝试绘制“灾情损失分布图”和“重建优先级评估表”,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农业基础、交通枢纽重要性等因素,给不同区域的重建需求打分。
这工作比之前单纯的救灾支援更考验宏观规划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她常常对着地图和数据一坐就是大半天,新的“办公神器”——黑板和硬笔派上了大用场,写写画画,擦擦改改,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
这期间,皇帝来看过她几次,有时是询问她对某地重建方案的意见,有时只是静静地坐一会儿,看她专注地写画,偶尔会就她板子上某个符号或连线问上一两句。两人的相处,莫名地有了一种……“战友”或者“合伙人”的默契感。
这日,李梦瑶终于初步完成了一份《江淮灾后重建资源优化配置建议书》。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数据和图表,清晰地标明了哪些地方应该优先修复水利,哪些地方应该重点发放农具粮种恢复生产,哪些地方的安置点需要长期关注等等。
她将这份沉甸甸的“项目计划书”通过安公公交了上去。
第二天,赵璟在御书房召见了她,还有几位核心阁老。他直接将那份建议书摊开在众人面前。
“诸位爱卿都看看,”赵璟的语气听不出喜怒,“这是李嫔根据各地上报文书,整理出的重建方略。”
几位阁老面面相觑,接过那份充满“鬼画符”和奇怪表格的文书,看了半天,有的皱眉,有的沉思。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忍不住开口道:“皇上,此等文书,格式怪异,闻所未闻,恐难登大雅之堂……”
“格式怪异?”赵璟打断他,手指点着建议书上用简单图表清晰展示的“资金流向与效益预估对比图”,“王阁老,你主管户部,你来说说,是往年那些辞藻华丽、却看得人云里雾里的奏销清楚,还是这一目了然的图表清楚?”
王阁老被问得一噎,仔细看了看那图表,不得不承认,确实比看大段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
赵璟又看向李梦瑶,目光深沉:“李嫔,你来说说,你制定此方略的依据。”
李梦瑶心里有点打鼓,但还是稳住心神,走上前,用她那块宝贝黑板和硬笔,简单清晰地讲解了她进行区域优先级评估的维度和权重设置,以及资源调配的逻辑。她尽量不用现代术语,但核心的“数据驱动决策”思路却表达得很明确。
几位阁老听着她条理清晰的讲解,看着黑板上那些直观的图示,脸上的神色从最初的怀疑、不屑,渐渐变成了惊讶和沉思。
讲解完毕,御书房内一片安静。
良久,赵璟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朕觉得,此方略,可行。即日起,江淮重建事宜,可参照此方略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细化。”
这等于是在最高决策层,正式认可了李梦瑶这套“方法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