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隐情”和“庇佑”几个字,咬得稍重。
德妃的目光落在那个锦盒上,又移到李梦瑶苍白而真诚(至少看起来是)的脸上。她沉默片刻,对女官使了个眼色。女官上前接过锦盒,熟练地打开,手指在夹层处轻轻一探,便摸到了那张纸条。
女官将纸条呈给德妃。德妃展开只看了一眼,原本平静的脸色骤然一变,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隼,周身散发出一种属于将门虎女的凛然气势。她紧紧攥住纸条,指节有些发白。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良久,德妃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严肃:“李才人,你可知,你送来的‘谢礼’,意味着什么?”
“臣妾……不知其深意,只觉此物烫手,唯交予娘娘,或能物尽其用,不至明珠蒙尘,亦不至……引火烧身。”李梦瑶伏低身子,回答得极其谨慎。
德妃盯着她,眼神复杂,有审视,有惊讶,也有一丝赞许:“你很好。比本宫想的,还要聪明,也还要……胆大包天。”
她站起身,走到李梦瑶面前,亲自将她扶起:“此事,到此为止。你从未听过什么,也从未送过什么。回去好生准备寿宴,皇上既然用了你的应急方案,便是信你。其余的事,”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自有该操心的人去操心。”
“臣妾……明白!谢娘娘!”李梦瑶知道,德妃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也意味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接纳了她这个“盟友”。
从德妃宫中出来,李梦瑶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身心俱疲,但悬着的心总算落下了一半。德妃的态度表明,她赌对了。漠北这条线,将由德妃和她背后的将门势力去查,无论结果如何,暂时都烧不到她身上。
回到揽月轩,她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放回寿宴筹备上。京西纸扎铺的灯彩制作进度,需要密切关注;戏单其他环节的排练,也要确保万无一失。她甚至开始构思,如何将这次“琉璃变灯彩”的意外,在皇帝和太后面前,巧妙地解释为“因祸得福”,更能体现节俭与匠心。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几天后,宫中悄然传出一些流言,说皇商遇袭并非偶然,而是有人暗中指使,目的就是破坏寿宴,打压新晋得宠的妃嫔。流言隐隐指向柳昭仪,但也语焉不详。
同时,李梦瑶通过福顺得知,德妃近日往宫外递消息的次数明显增多,其父兄所在的军营,似乎也有不同寻常的调动迹象。
一切都表明,德妃那边已经行动起来。漠北的谜团,正在被逐步揭开。
就在李梦瑶以为可以暂时喘息,专注于寿宴时,安公公再次来访。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口谕,而是一个看似寻常,却让她心头狂跳的消息。
“李才人,”安公公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皇上口谕,太后寿宴前,于宫中设‘试宴’,邀宗室近臣及部分有功将士家眷先睹为快。皇上念你献策有功,特准你……列席观摩。”
列席观摩!这意味着她将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出现在宗室、朝臣乃至……可能存在的“漠北关联者”面前!
安公公传达完口谕,并未立刻离开,而是状似无意地补充了一句:“才人届时或可见到德妃娘娘的兄长,骁骑尉李将军,他刚自漠北轮值回京述职。”
德妃的兄长?刚从漠北回来?
李梦瑶心中巨震。皇帝让她列席试宴,安公公特意提及德妃刚从漠北归来的兄长……这究竟是单纯的恩典,还是另一重更深的试探?亦或是,皇帝想借她这个“引子”,观察某些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