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26章 雍熙北伐:收复燕云的最后尝试

第126章 雍熙北伐:收复燕云的最后尝试(2 / 2)

“难。”赵烈摇头,“五代时,咱们靠重装骑兵对抗契丹,可大宋重文轻武,禁军骑兵训练不足,铠甲虽精,却少了五代时的狠劲。曹彬又是文官出身,不懂骑兵战术,这仗不好打。”

又过了十日,一封来自前线的急信送到赵府——是赵勇的亲兵冒死送来的,信纸上还沾着血迹。赵烈颤抖着拆开,只见字迹潦草,多处被泪水晕染:“父亲:岐沟关大败!东路军溃退,契丹追击三十里,尸横遍野;中路军被迫撤退,飞狐口复失;西路军奉命掩护云州百姓南撤,杨业将军愿断后,潘美大人已同意……儿在朔州,暂无危险,勿念。”

“杨业断后……”赵烈眼前一黑,险些栽倒,赵仲赶紧扶住他。他想起后唐天成三年(928年),自己在晋阳见过杨业的父亲杨信——那时杨信是麟州刺史,以骁勇闻名,如今杨业要孤军断后,面对契丹主力,怕是凶多吉少。“五代时,多少名将都是因‘断后’而死?后梁的王彦章,后唐的郭崇韬,都是这般忠勇,却落得个战死沙场的结局。”

他强撑着身体,写下一封给赵勇的信,叮嘱道:“杨业将军忠勇,你需全力辅佐,若遇危险,先护百姓撤退,勿学五代将领‘死战不降’——留得性命,将来才能再图燕云。”

送信的亲兵出发后,赵烈坐在藤椅上,望着窗外的落叶,久久不语。赵仲拿起《幽云防御图》,小声问:“祖父,咱们还能收复燕云吗?”

赵烈抚摸着地图上的燕云十六州,声音低沉却坚定:“会的。只是不是现在。五代时,咱们一次次失败,却从未放弃;如今大宋一统,比五代时强百倍,只要吸取教训,将来总有一天,能把契丹赶出去,让燕云百姓回到中原的怀抱。”

他在《五代秘史·宋初篇》中,写下关于雍熙北伐的批注:“宋太宗雍熙三年,三路伐辽,志在收复燕云,此乃大宋立国后首次大规模北伐,亦为五代以来中原王朝对辽最主动之军事行动。初期虽胜,然东路军冒进缺粮,中路军驰援不及,西路军孤军断后,终致岐沟关大败。此败非兵之弱,乃指挥之失、粮草之缺,亦承五代‘急功近利’之弊。杨业之忠勇,赵勇之亲历,皆为燕云收复之伏笔——虽败,却未灭中原之锐气,未断汉民之期盼。”

批注写完,赵烈将赵勇的书信与《幽云防御图》放在一起。窗外的寒风卷起落叶,吹进书房,炭火已灭,寒意渐浓。他知道,雍熙北伐的失败,让收复燕云的希望变得渺茫,大宋或许会因此陷入“守势”,但他从未后悔支持这次北伐——因为这是五代以来,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收复故土而战”,哪怕失败,也比五代时的“苟且偷生”更有骨气。

几日后,汴梁传来最终消息:杨业在陈家谷战死,西路军损失惨重,云州、朔州复被契丹占领,雍熙北伐彻底失败。赵烈收到消息时,正对着燕云地图发呆,他没有哭,只是用手指反复摩挲着“陈家谷”三个字,像是在抚摸一位老朋友的墓碑。

“杨业将军……”他轻声说,“你没给五代名将丢脸,也没给大宋丢脸。”

赵仲走到祖父身边,递上一杯热茶:“祖父,别难过了,父亲还在前线,咱们要等他回来。”

赵烈接过热茶,暖意顺着指尖蔓延,他望着北方的天空,那里是燕云的方向,也是儿子的方向。“等你父亲回来,老夫要给他讲五代北伐的故事,讲李克用的三矢遗愿,讲柴荣的幽州之望,讲石敬瑭的割地之辱。”他顿了顿,语气带着坚定,“还要告诉他,燕云一日不收,咱们赵家就一日不能忘——这是五代的耻辱,也是咱们的责任。”

此时的朔州前线,赵勇正护送着云州百姓南撤,他怀里揣着父亲的书信,望着远处契丹骑兵的身影,握紧了腰间的长刀。他知道,这次北伐失败了,但他不会放弃——就像祖父说的,五代时那么难,都有人坚持,如今大宋一统,总有一天,他们会再回来,收复那片被契丹占领了六十多年的故土。

而在汴梁的皇宫里,宋太宗看着北伐的战报,脸色凝重;枢密院的官员们正在复盘战局,分析失败原因;寇准则拿着赵烈的书信,力劝太宗“勿因一败而弃燕云,需整军经武,以待时机”。一场失败的北伐,虽让大宋元气大伤,却也让更多人明白,收复燕云,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谋略,需要吸取五代以来所有的军事教训。

洛阳赵府的书房里,赵烈将《五代北伐考》与雍熙北伐的战报放在一起,轻轻合上。他知道,自己或许看不到燕云收复的那一天,但他的儿子、孙子,还有无数中原百姓,会带着这份期盼,继续走下去。而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故事、这些教训,都记录下来,留给后世,让他们知道,在五代的烽火与宋初的尝试中,有一群人,从未忘记过北方的故土,从未放弃过统一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