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的氛围重新变得热闹,将领们不再有之前的拘谨,纷纷与赵匡胤碰杯,聊起当年的战事。赵烈看着这一幕,心里却满是感慨——他见过太多帝王诛杀功臣的场景,赵匡胤用一杯酒解除兵权,虽有“算计”,却也留了情面,比五代那些帝王,多了几分仁心。
散宴后,赵匡胤特意留下赵烈,两人在偏殿喝茶。“赵将军,今日多亏了你开口,不然这些老兄弟怕是还会心存顾虑。”赵匡胤递给赵烈一块玉佩,“这是朕当年在滁州得的,你拿着,也算咱们君臣一场的念想。”
赵烈接过玉佩,触手温润,上面刻着“长治久安”四个字。“陛下此举,不仅是为了巩固统治,更是为了避免五代乱局重演。”他语气郑重,“老臣当年在高平之战,见柴荣陛下诛杀逃将,只为整顿军纪;如今陛下杯酒释兵权,是为了收归兵权,两者皆是为了‘强兵安国’,只是方法不同。”
赵匡胤点点头,若有所思:“朕看了柴荣陛下留下的《平边策》,也看了你整理的《武经总要》残卷,知道乱世用兵易,治世掌兵难。朕打算改革禁军制度,把‘殿前司’‘侍卫司’的兵权分开,将领轮流任职,不让任何人长期掌兵,你觉得如何?”
“陛下英明。”赵烈躬身答道,“五代时,将领长期掌兵,士兵只知有将,不知有君,才会频繁叛乱。若能让兵权归于中央,将领轮流任职,既能防止叛乱,又能让士兵忠于朝廷,实为良策。”
离开皇宫时,夜色已深。汴梁的街道上,士兵们正在巡逻,秩序井然,与五代时的混乱截然不同。赵烈骑着马,手里握着那块“长治久安”的玉佩,想起后唐洛阳城的战火、后晋汴梁的沦陷、后汉晋阳的瘟疫,突然觉得,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虽看似温和,却是终结五代乱局的关键一步——它用“富贵”换“兵权”,既安抚了功臣,又巩固了中央,避免了流血冲突,这在五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回到洛阳后,赵烈将今日的见闻记录在《五代秘史·宋初篇》中,写下一段批注:“宋太祖建隆二年,杯酒释兵权,以温和之法收禁军兵权,赐功臣良田美宅,免流血之祸。此举虽为巩固统治,却比五代帝王之‘诛杀功臣’,多了仁心;比‘放任兵权’,多了远见。盖因匡胤亲历五代之乱,知兵权旁落之害,亦念兄弟征战之情,故能两全。此乃宋初稳定之基石,亦为五代乱局终结之标志——乱世以力服人,治世以智取势,赵匡胤之智,在于知乱世之弊,亦知治世之需。”
次日,赵匡胤下旨,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的兵权,改任他们为“节度使”,却不赴任,只在汴梁享受俸禄;同时改革禁军制度,设立“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三衙”,互不统属,兵权归于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掌控。消息传到洛阳,赵烈的老友、退休将领李继勋特意来拜访:“赵公,你说陛下这么做,将来咱们这些武将,会不会被彻底边缘化?”
赵烈看着窗外的农田,百姓们正在耕种,一片平和景象:“边缘化也好,总比五代时死于叛乱或诛杀强。如今大宋一统,百姓需要的是安稳,不是战乱。咱们这些武将,能看着百姓安居乐业,就够了。”
李继勋点点头,叹了口气:“你说得对,咱们打了一辈子仗,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此后数年,赵烈时常听说,石守信等人在汴梁安享晚年,时常与赵匡胤下棋饮酒;禁军制度改革顺利推行,士兵不再依附将领,叛乱的隐患大大减少;北宋先后平定了荆南、湖南、后蜀,统一的步伐越来越快。
赵烈知道,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虽为宋朝“重文轻武”埋下了伏笔,却也终结了五代“武将专权”的乱局,为大宋带来了百年的稳定。他将那块“长治久安”的玉佩,与《武经总要》残卷放在一起,心里清楚,这块玉佩不仅是他与赵匡胤的“君臣念想”,更是五代乱局终结、大宋治世开启的“见证”。
而此时的汴梁,赵匡胤正在枢密院查看禁军名册,看着上面整齐的编制、清晰的兵权划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想起赵烈昨日说的“治世掌兵难”,越发觉得,杯酒释兵权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中枢改革、地方治理,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他有信心,能让大宋摆脱五代的阴影,成为一个真正长治久安的王朝。
窗外,汴梁的阳光正好,照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泛着金色的光芒。一场围绕“兵权”的温和变革,已在悄然间改变了大宋的命运,也为五代十国那段动荡的历史,画上了一道温柔而坚定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