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07章 火药应用:五代军用火器的萌芽

第107章 火药应用:五代军用火器的萌芽(2 / 2)

“放火药箭!”赵烈站在濠沟边,指挥着弓弩手。弓弩手们点燃火药箭的引线,将箭射向城墙的铁皮接缝处——那里是守军用来固定铁皮的木楔,一旦被烧毁,铁皮就会脱落。火药箭射中目标后,竹筒里的火药燃起,火焰顺着木楔蔓延,铁皮受热变形,从城墙上剥落下来,露出了里面的夯土。

“冲锋!”赵匡胤拔出佩剑,率领士兵冲向城墙。失去箭楼掩护的守军,床弩的威力大减,周军很快就冲到了濠沟边,用云梯开始攻城。城墙上的南唐守军虽仍在抵抗,却已乱了阵脚,有的忙着灭火,有的被浓烟呛得无法射箭,周军的士兵一个个爬上城墙,挥舞着长刀与守军厮杀。

“破城了!”周军大营里响起了欢呼。向训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周军的旗帜插上寿州西门的城墙,忍不住感叹:“赵将军的火药之术,真是破城的利器!若不是这火药火球和火药箭,咱们还不知道要在寿州耗多久。”

赵烈却没有放松——他知道,这次火药能发挥作用,更多是因为守军没有防备,若下次遇到有准备的敌军,火药的弱点就会暴露。他走到战场边缘,看着那些未燃尽的火药火球,有的被守军的水浇灭,有的因为引线受潮没能点燃,心里默默记下:“火药需防潮,引线要更粗,火球的外壳需用更耐烧的材料。”

战后,柴荣接到捷报,特意从汴梁赶到寿州,召见了赵烈和马三斤。在周军大营的作坊里,马三斤向柴荣展示了火药的制作过程:硝石从河北邢州运来,经过反复提纯,去除杂质;硫磺来自岭南,需用温水浸泡三日,去除毒性;木炭则用青杠木烧制,敲成细粉。三种原料按比例混合,再用麻布包裹,涂上天桐油,就成了火药火球。

“这火药不仅能用来攻城,还能用来对付骑兵。”赵烈向柴荣建议,“若在战场上布置‘火药蒺藜’——在火药火球里掺入铁蒺藜,点燃后扔向敌军骑兵,既能烧马,又能扎伤马蹄,定能打乱敌军的阵型。”

柴荣拿起一个火药火球,仔细观察:“赵将军,你说这火药之术,能否大规模应用?若能组建一支‘火器部队’,将来北伐契丹、统一南方,定能事半功倍。”

“陛下,目前还需谨慎。”赵烈躬身答道,“火药的配方还不稳定,受潮后容易失效;而且制作火药的原料稀缺,硝石和硫磺多产自偏远之地,难以大量获取。若要大规模应用,还需改进配方、扩大原料来源。”

柴荣点点头,若有所思:“朕明白了。传朕旨意,在汴梁设立‘火器作坊’,由赵烈主持,马三斤任作坊使,专门研究火药和火器的改进;从国库中拨出专款,派人去邢州、岭南采购硝石和硫磺,务必保证原料供应。”

赵烈和马三斤赶紧躬身谢恩。柴荣看着作坊里的工匠们,语气带着期待:“乱世之中,唯有革新军事,才能一统天下。这火药之术,或许就是我大周一统的关键,你们一定要好好研究,莫要辜负朕的期望。”

此后数月,赵烈和马三斤在汴梁的火器作坊里,反复试验火药的配方和火器的形制。他们将火药的比例调整为“硝六、磺二、炭二”,让火势更旺、燃烧时间更长;把火药火球的外壳换成铁皮,防止被轻易打破;还发明了“飞火枪”的雏形——用长竹筒装满火药,点燃后喷出火焰,可用来近距离攻击敌军。

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伐南唐的濠州之战中,火器首次大规模应用。周军的“火器队”用火药蒺藜打乱了南唐骑兵的阵型,用飞火枪击退了守城的步兵,不到一日就攻破了濠州城。战后,赵匡胤对火器赞不绝口:“这飞火枪比长刀管用多了!敌军一看到火焰,就吓得往后退,根本不敢靠近!”

可火器的局限性也在实战中暴露出来。一次,周军在雨天进攻楚州,火药受潮后大部分失效,飞火枪喷不出火焰,火药蒺藜也没能点燃,周军只能靠传统的攻城器械进攻,损失惨重。赵烈在战后总结时,在《武经总要》续篇的草稿上写道:“火药之术,利在干燥,弊在潮湿;利在近战,弊在远攻。若要万全,需制防潮之法,需研远射之器。”

他开始尝试改进火器的防潮措施:将火药装在锡罐里,隔绝水汽;把引线泡在桐油里,增强防水性。马三斤则根据赵烈的建议,制作了“火药炮”的雏形——用青铜铸造炮管,里面装填火药和铁弹,点燃后通过火药的推力将铁弹射出,射程能达到五十步,比床弩还远。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伐契丹,赵烈带着火器队随行。在瓦桥关之战中,周军的火药炮首次投入实战:青铜炮管里的铁弹,击穿了契丹守军的城门,火药火球烧毁了关墙上的营寨,契丹骑兵被火药蒺藜吓得纷纷后退,周军顺利收复了瓦桥关。

站在瓦桥关的城墙上,柴荣看着远处契丹撤军的方向,手里握着一门小型火药炮,语气激动:“赵将军,这火器之术,果然是克敌制胜的利器!若能继续改进,将来收复燕云,定能靠它!”

赵烈却叹了口气:“陛下,火器虽强,却不能依赖。目前火药炮的炮管容易炸裂,铁弹的威力也有限,若遇到契丹的重装骑兵,恐怕难以抵挡。还需继续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北伐的助力。”

柴荣点点头,拍了拍赵烈的肩膀:“朕相信你能做到。等北伐结束,朕就下令扩大火器作坊,让更多工匠参与研究,一定要让火器之术,成为我大周的‘国之利器’。”

可谁也没想到,这次北伐竟成了柴荣最后的征战。同年六月,柴荣病重班师,回到汴梁后不久便驾崩,年仅三十九岁。赵烈站在柴荣的灵前,手里捧着未完成的《武经总要》续篇,上面详细记录着火药的配方和火器的改进方案,泪水忍不住落下——他知道,柴荣没能看到火器大规模应用的那一天,也没能看到燕云收复的那一天。

柴荣去世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赵烈虽归隐洛阳,却仍关注着火器的发展。他听说北宋朝廷沿用了后周的火器作坊,将火药炮改进为“突火枪”,还组建了专门的“火器营”;马三斤的儿子马守信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成为北宋火器作坊的总工匠,继续研究火药的配方。

多年后,赵烈在洛阳整理《五代秘史》时,看到当年火器作坊的账本,上面记录着:“显德四年至六年,共制作火药火球三千个、火药箭五千支、火药炮五十门,用于寿州、濠州、瓦桥关之战,破城七座,击退敌军十余次。”他忍不住在批注中写道:“五代之世,火药始用于军,虽简陋却开先河。其利在革新,其弊在局限,然亦为后世火器之滥觞。世宗柴荣之远见,马三斤之巧艺,皆为乱世中难得之亮色——若非时代所限,火药之术或可更早改变战争之局。”

窗外,洛阳的秋风卷起落叶,赵烈将账本与《武经总要》续篇放在一起,轻轻合上。他知道,五代时期的火药应用,只是火器发展的开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改进和创新;而他记录的这些往事,不仅是对柴荣和马三斤的纪念,更是对五代军事革新的见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破局之法”的探索,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而此时的汴梁,北宋的火器工匠们,正根据赵烈留下的配方和方案,尝试制作更先进的火器;北方的契丹,也开始模仿中原的火药之术,准备在战场上与北宋抗衡。一场围绕着火器的军备竞赛,已在不知不觉中拉开序幕,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始于五代时期寿州城外那一场小小的火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