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春,洛阳城西的“楚湘茶馆”里,飘着浓郁的茶香。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汉子坐在角落,面前摆着一个青瓷茶碗,碗里的茶叶舒展,汤色嫩绿——这是来自楚地潭州(今湖南长沙)的“岳麓茶”,在洛阳算是稀罕物。汉子捧着茶碗,一口一口地喝着,眼神里满是怀念,时不时还会对着碗里的茶叶叹气。
“这位兄台,您是楚地来的吧?”赵烈端着一碗热茶走过去,在汉子对面坐下。他刚从史馆出来,打算收集各地的风物史料,补充《五代秘史》中“十国篇”的内容。汉子碗里的岳麓茶,他只在当年随郭崇韬伐蜀时见过,如今在洛阳遇到,不禁好奇。
汉子抬起头,见赵烈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便放下茶碗,拱手行礼:“在下刘三郎,是潭州的茶商,刚从楚地来洛阳贩茶。官人怎么知道我是楚地人?”
“这岳麓茶,只产在潭州岳麓山脚下,别处难寻。”赵烈指了指茶碗,“再说,兄台的口音里带着楚地的调子,一听便知。我听说楚地在马殷大王的治理下,茶叶贸易很兴旺,怎么兄台看起来心事重重?”
刘三郎叹了口气,端起茶碗又喝了一口,才缓缓说道:“官人有所不知,马殷大王在时,俺们茶商的日子确实好过;可去年大王病逝,世子马希声继位,情况就不一样了……”
赵烈眼前一亮,赶紧拿出纸笔:“兄台可否详细说说?我正收集楚地的史料,想把马殷大王的事迹写进史书里。”
刘三郎点点头,放下茶碗,开始讲述楚地的往事——
唐乾宁三年(896年),马殷随节度使刘建锋入楚,后来刘建锋被杀,马殷被将士拥立为留后。当时的楚地,刚经历战乱,农田荒芜,百姓逃亡,马殷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休养生息”:他下令减免赋税三年,鼓励流民回归种田;又派人修复湘江沿岸的水利,让粮田得到灌溉;还在潭州、朗州(今湖南常德)设立“茶市”,专门管理茶叶贸易。
“马殷大王知道,楚地多山,粮食产量不如江淮,可茶叶却长得好。”刘三郎的语气带着敬佩,“他让人教百姓种茶,还派工匠改进制茶技艺,把‘岳麓茶’‘安化茶’做成茶砖,方便运输。俺爹就是那时开始种茶的,家里的十亩茶山,每年能收两百斤茶叶,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赵烈在纸上快速记录,问道:“那茶马贸易是怎么兴起的?”
“这就得说马殷大王的聪明了!”刘三郎眼睛一亮,“楚地缺盐、缺战马,马殷大王就想了个法子——用茶叶换!他派使者去中原的后梁、后唐,还有吴越、契丹,约定‘以茶易盐’‘以茶易马’。俺们楚地的茶砖,一块能换中原的盐两斤,换契丹的战马半匹,可抢手了!”
他指着自己带来的茶砖样品:“官人看,这茶砖用竹篾包装,上面印着‘楚茶’二字,运到中原后,商户们都抢着要。马殷大王还在楚地设立‘回图务’(官方贸易机构),专门负责茶叶运输和交易,不仅免了俺们茶商的赋税,还派士兵保护商队,防止盗贼抢劫。俺年轻时跟着商队去汴梁,一路上都有士兵护送,比别的地方安全多了!”
赵烈在《五代秘史》的草稿上,详细记下了茶马贸易的路线:从潭州出发,经岳州(今湖南岳阳)入长江,逆流而上可到荆南(南平),顺流而下能到吴越;走陆路则经朗州、澧州(今湖南澧县),进入中原,再转往契丹。每条路线上,都有楚国设立的“驿站”,供商队歇脚、补给,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发展。
“马殷大王在位时,楚地的茶叶每年能卖出三百万斤,换回来的盐够楚地百姓吃两年,战马也有两千多匹。”刘三郎的声音带着自豪,“潭州的茶市每天都挤满了商人,有中原的盐商、吴越的丝绸商、契丹的马商,还有泉州来的海商,想把咱们的茶叶卖到海外。楚地的百姓,好多都靠种茶、贩茶过活,日子比别的地方安稳多了。”
赵烈想起之前收集的楚国《赋税册》,上面记载:“马殷时期,楚地赋税仅为每亩粟米一斗,茶叶、丝绸等商品免税,百姓殷实,商旅云集。”他忍不住感叹:“马殷大王真是有远见,知道用楚地的优势发展贸易,比一味苛捐杂税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