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96章 元宗伐闽:李璟扩张失败,国力衰退

第96章 元宗伐闽:李璟扩张失败,国力衰退(1 / 2)

南唐保大二年(944年)春,金陵城的秦淮河畔已褪去残雪,岸边的柳树抽出新绿,可街巷里的气氛却比寒冬更凝重——一队队禁军穿着崭新的铠甲,扛着长枪,正沿着河岸往城南的军营集结,百姓们站在路边,脸上满是担忧,没人像往年那样凑上前看热闹。

“又要打仗了?”一个卖茶的老妇拉住路过的士兵,声音带着颤抖,“去年刚免了赋税,今年怎么就……”

士兵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陛下(李璟)要打闽国,说闽王(王延羲)残暴,要解救闽地百姓。俺们这一去,不知啥时候能回来。”

老妇的脸色瞬间白了——她的儿子去年刚被招募入伍,本以为能在家乡种田,如今却要远赴闽地,生死未卜。她望着士兵远去的背影,忍不住抹了把眼泪,嘴里喃喃道:“烈祖(李昪)在位时,从不轻易打仗,怎么换了陛下,就……”

这番对话,被路过的南唐史官柳玭记录在《南唐近事》中。多年后,赵烈在洛阳整理南唐史料时,看到这段记载,不禁在批注中写道:“李璟继位之初,承烈祖休养生息之利,江淮富庶,百姓安居。然其好大喜功,不顾烈祖‘勿轻启战端’之遗训,执意伐闽,终致国力衰退,实为南唐由盛转衰之始。”

李璟的伐闽之心,早不是一天两天。自升元七年(943年)继位后,他便对父亲“固守江淮”的政策不满。一次朝会上,他指着殿上悬挂的《十国疆域图》,对大臣们说:“先帝(李昪)在位七年,虽保江淮安稳,却让闽、楚、吴越割据南方,中原后晋又依附契丹,若朕再不扩张,南唐恐难成大业!”

当时,宰相宋齐丘立刻附和:“陛下所言极是!如今闽国内乱,王延羲与王延政(王审知之子)兄弟相残,百姓苦不堪言,正是我朝南征的大好时机!拿下闽国,不仅能扩大疆域,还能获取闽地的茶叶、瓷器,充实国库!”

可御史中丞江文蔚却站出来反对:“陛下,烈祖遗诏云‘守江淮,勿轻战’,如今南唐虽富庶,却经不起长期征战。闽地多山地,易守难攻,若战事拖延,粮草耗尽,恐危及江淮根基啊!”

李璟皱起眉头,显然没听进江文蔚的劝告。他当即下旨,任命查文徽为西南面行营都部署,边镐为副将,率五万大军从洪州(今江西南昌)出发,讨伐闽国;又命户部尚书冯延巳负责粮草运输,务必保证军需充足。

赵烈在《五代秘史·南唐篇》中,通过查文徽部将的口述,还原了伐闽初期的情景:“保大二年三月,我军从洪州出发,经虔州(今江西赣州)入闽。闽地百姓因王延羲暴政,起初对我军很是欢迎,有的还主动带路,指点闽军布防。查将军见状,以为闽军不堪一击,便率军急进,想尽快拿下福州。”

初期的胜利,让查文徽更加轻敌。他不顾边镐“稳扎稳打”的建议,率军绕过闽军重兵把守的建州(今福建建瓯),直扑福州。可他没想到,王延政早已在福州城外的闽江两岸设下埋伏——他先是派少量士兵假装溃败,引诱唐军追击;再命人挖开闽江堤坝,水淹唐军;最后率精锐从两侧山林突袭,唐军大乱,死伤惨重。

“那天的雨下得特别大,闽江的水一下子就涨了起来,俺们的粮草车全被冲走了!”当年参与此战的唐军老兵王二,后来逃到洛阳,向赵烈讲述了当时的惨状,“闽军从山上冲下来,手里拿着弯刀,见人就砍。查将军带着俺们突围,可到处都是水,好多弟兄都被淹死了,俺的胳膊也被砍了一刀,要不是边将军救俺,俺早就死在闽江里了!”

福州大败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璟又惊又怒。他不仅没反思查文徽的轻敌,反而认为是兵力不足,又派大将何敬洙率军三万增援闽地。可此时的南唐,已因前期战事消耗了大量粮草——江淮的粮田刚播种,无法及时收割;漕运河上的粮船又常被闽地的海盗袭击,粮草根本无法及时运到前线。

赵烈在整理南唐户部的《粮草账簿》时,发现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保大二年四月至六月,运往闽地的粮草共计十二万石,其中被海盗劫走三万石,水淹损失两万石,实际送达前线的仅七万石,不足所需的一半。前线士兵每日只能领到半斗粟米,有的甚至只能挖野菜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