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78章 故人相见:与退休的赵匡胤论天下事

第78章 故人相见:与退休的赵匡胤论天下事(1 / 2)

汴梁城西的万安坊,秋阳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赵烈牵着马站在一座朴素的宅院前,朱漆大门上没有任何皇家标识,只挂着一块“赵氏私宅”的木牌——这是赵匡胤退休后的居所,没有禁军守卫,没有百官拜访,只有两个老仆在院里清扫落叶,透着与帝王身份截然不同的闲适。

“赵将军,俺家老爷在堂屋等您呢。”老仆接过马缰,引着赵烈往里走。庭院不大,却收拾得整洁,东侧种着几畦青菜,西侧挖了个小池塘,塘边架着鱼竿,显然是赵匡胤平日垂钓的地方。赵烈看着这寻常百姓家的景象,想起当年陈桥兵变时,赵匡胤身披黄袍、剑指开封的模样,心里满是感慨——这位终结五代乱局的帝王,最终还是回归了平淡。

堂屋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轻微的咳嗽声。赵烈推门进去,只见赵匡胤穿着一身素色布袍,头发已有些花白,正坐在藤椅上翻看一卷《论语》,手边放着一碗刚沏好的茶,热气袅袅。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放下书卷,撑着拐杖站起来:“赵兄弟,你可算来了!快坐,尝尝这雨前龙井,是钱俶刚送来的。”

赵烈躬身行礼,目光落在赵匡胤微驼的背上——这位曾在滁州战场上单枪匹马冲阵的将领,如今已不复当年的挺拔,岁月和朝政在他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陛下(此处为习惯称谓,后改为“太尉”),臣冒昧来访,打扰您清静了。”

“什么陛下不陛下的。”赵匡胤摆了摆手,亲自为他倒茶,“朕退休三年,早不是大宋皇帝了,你叫我‘太尉’就好,或是像当年滁州那样,叫我‘赵兄’也行。”他端起茶杯,指尖因年岁而有些颤抖,“当年在滁州,咱们一起喝劣质的米酒,如今有了好茶,却难得再聚。”

这句话瞬间拉近距离,赵烈心里的拘谨消散不少。他接过茶杯,茶香沁人心脾,正是吴越特产的雨前龙井,想起去年钱俶纳土归宋时的场景,不禁感叹:“钱王倒是有心,还记得太尉爱喝茶。”

“他是个聪明人。”赵匡胤呷了口茶,目光望向窗外的青菜地,“纳土归宋,不仅保了吴越百姓,也保了他钱氏宗室,比李煜、刘继元强多了。只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沉重,“朕有时会想,若当年柴荣陛下没死那么早,这天下,会不会是另一个模样?”

赵烈的心猛地一揪。他从怀里掏出《武经总要》残卷,放在桌上:“太尉,这是先帝(柴荣)当年批注的残卷,里面记着他的北伐计划和改革想法。去年平定北汉后,臣整理史料时,发现他还想在汴梁修水利、办书院,让百姓既能安稳种地,也能读书识字。”

赵匡胤拿起残卷,指尖拂过上面熟悉的字迹——柴荣的笔迹遒劲有力,批注里满是对中原统一的渴望,“幽云不收,朕心难安”“均田需实,勿使百姓流离”的字样,让他眼眶微微发红。“柴荣陛下是个好皇帝,可惜天不假年。朕当年在他麾下,就佩服他的严苛与仁厚——严苛对逃将,仁厚对百姓,这样的君主,五代里少见。”

两人聊起当年滁州并肩作战的往事,聊起柴荣在高平之战斩杀逃将的决绝,聊起赵烈率背嵬军破阵的勇猛,堂屋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赵匡胤突然想起什么,从书架上取下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支锈迹斑斑的箭簇:“你还记得这个吗?当年在滁州,你替朕挡了一箭,这支箭簇,朕留了三十年。”

赵烈看着箭簇,记忆瞬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午后——南唐将领林仁肇的亲兵射出冷箭,他毫不犹豫地挡在赵匡胤身前,箭簇穿透他的左臂,却让赵匡胤得以斩杀敌将。“没想到太尉还留着。”他接过箭簇,指尖触到锈迹,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热血。

“怎么能不留?”赵匡胤叹了口气,“朕能有今日,多亏了当年弟兄们的拼死相护。只是……陈桥兵变那回,委屈你了。”他指的是当年赵匡胤被拥立为帝,赵烈坚守开封城门,差点兵戎相见的往事。

赵烈摇摇头,语气诚恳:“太尉不必介怀。臣当年坚守城门,是为了先帝(柴荣)的托付;太尉登基,是为了终结乱世,让百姓安稳。如今中原一统,臣的心愿也了了,只剩燕云未复,还需太尉……还需大宋君臣共同努力。”

提到燕云,赵匡胤的神色凝重起来。他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的天空:“朕不是不想收复燕云,当年刚登基时,就想率军北伐,可契丹太强,禁军又需整顿,一拖就是十几年。如今光义(赵光义)继位,虽有北伐之心,却过于急功近利,你要多劝劝他,莫要重蹈高梁河之战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