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77章 燕云遗恨:赵烈献《幽云防御图》,主张收复失地

第77章 燕云遗恨:赵烈献《幽云防御图》,主张收复失地(1 / 2)

汴梁枢密院的鎏金铜炉里,龙涎香的烟气袅袅上升,缠绕着墙上悬挂的《大宋疆域图》。图上用青笔标注的中原各州已连成一片,唯有北方燕云十六州的位置,仍用黑笔标着“契丹辖地”,像一块突兀的伤疤,刺得满殿大臣目光凝重。赵烈捧着一卷泛黄的绢帛,站在殿中,指尖因用力而将绢帛边缘捏出褶皱——这是他耗时十年,结合《武经总要》残卷“燕云地形篇”与实地勘察绘制的《幽云防御图》,今日终于要呈给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燕云递上第一份关键筹码。

“陛下,臣赵烈,愿献《幽云防御图》,为北伐契丹、收复失地献策。”赵烈躬身行礼,将绢帛缓缓展开。绢帛上用朱砂标注着燕云十六州的关隘、河道、粮道,甚至连契丹守军的布防密度、营帐位置都清晰可见——瀛州城外的契丹马场、莫州的粮草囤积点、幽州的城墙厚度,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半生的心血。

赵光义起身走到图前,手指落在幽州的位置,语气带着几分感慨:“燕云十六州,自石敬瑭割让至今,已四十余年。朕登基之初,便想收复此地,只是……”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大臣,“刚灭北汉,士兵疲惫,粮草也需清点,北伐之事,需从长计议。”

话音刚落,宰相薛居正立刻出列:“陛下所言极是!自去年伐北汉以来,禁军折损两万余,粮草消耗过半,若此时再北伐契丹,恐国力不支。臣以为,当休养生息三五年,待国库充盈、士兵休整完毕,再议北伐不迟。”

“薛相此言差矣!”赵烈抬头反驳,声音在殿中回荡,“燕云一日不收复,契丹便一日是悬在中原头顶的利剑!臣在燕云巡查时,亲眼见契丹‘打草谷’,涿郡百姓被掠为奴隶,幽州汉民每年要缴纳‘人头税’,男子十五岁以上需服徭役,女子被强掠入宫——这些苦难,难道要让百姓再等三五年?”

他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的册子,递到赵光义面前:“这是臣三十年前在范阳(幽州)记录的《燕云汉民苦难录》,里面记着契丹的苛政:每掠一户汉民,便要取其一指为证;每反抗一次,便屠一村为戒。去年臣过瀛州时,老卒王二还对臣说,他的儿子被契丹抓去修城墙,至今生死未卜。”

册子的纸页已泛黄发脆,上面的字迹却仍清晰,有的地方还沾着褐色的痕迹——是当年汉民的血。赵光义接过册子,翻到“涿州屠村”一页,手指微微颤抖,殿中大臣们也纷纷侧目,有的面露不忍,有的低头沉思。

“再说军事。”赵烈走到《幽云防御图》前,指着瀛州与莫州之间的拒马河,“此河是契丹南下的必经之路,如今契丹只派三千人驻守,正是我军趁虚而入的时机。臣按《武经总要》‘水战篇’记载,已在图中标注了三处可架浮桥的位置,只要拿下瀛、莫二州,就能切断幽州的粮草补给,届时幽州便成孤城。”

他又指向幽州城西的西山:“此山中有燕云遗民组成的义军,首领李全曾是后晋将领,臣与他暗中联络过,只要我军北伐,他愿率五千义军为内应,打开城西城门。这些义军盼中原北伐,盼了四十余年,若再拖延,恐义军心寒,被契丹剿灭。”

杨业此时也在殿中,他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愿为北伐先锋!代州防务已安排妥当,臣率河东骑兵,可三日之内抵达瀛州,与赵将军的计划呼应。契丹虽勇,却不善山地作战,只要我军利用燕云地形,定能取胜!”

赵光义看着图上的标注,又看了看赵烈与杨业坚定的眼神,心里的犹豫渐渐消散。他走到殿中,对着满朝大臣说:“朕意已决,明年春北伐契丹,收复燕云!赵烈,朕命你为北伐参谋,总领燕云军情;杨业,你任北伐先锋,率河东骑兵先行;薛相,你负责筹备粮草,务必保证军需充足!”

“臣遵旨!”三人同时躬身领命,殿中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只剩下对北伐的期许。

退朝后,赵光义单独留下赵烈,在偏殿中彻夜长谈。案上摆着《幽云防御图》与柴荣的《北伐战报》,赵光义指着战报上的批注:“先帝(柴荣)当年连克三关,却因病重班师,实为遗憾。你随先帝北伐,可知他当年的战术重点?”

“先帝的战术,重在‘速战速决’。”赵烈回忆道,“当年先帝率大军北伐,五日之内连下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就是怕契丹援军赶到。如今我军北伐,也需如此——先取瀛、莫二州,再攻幽州,不可给契丹喘息之机。”

他翻开《武经总要》残卷,指着“骑兵奔袭之法”:“契丹的优势在骑兵,我军可派轻骑袭扰其粮道,再以步兵结阵,依托拒马河、西山等地形,克制其骑兵冲锋。臣已在图中规划了七条袭扰路线,每条路线都有义军接应,可保万无一失。”

赵光义点点头,又问:“若契丹请西夏李继迁出兵牵制,该如何应对?”

“臣早有准备。”赵烈从怀中掏出另一张图纸,“这是《西北防务图》,臣已建议陛下命潘美驻守延州,封锁西夏与契丹的联络通道;同时派使者去吴越,让钱俶从海路运送粮草,支援北伐。只要西北安稳,我军便可专心应对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