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71章 宦官王国:描写南汉“自宫求官”乱象(历史特色)

第71章 宦官王国:描写南汉“自宫求官”乱象(历史特色)(1 / 2)

汴梁的天牢深处,潮湿的霉味混着铁锈味扑面而来。赵烈提着一盏马灯,站在关押龚澄枢的牢房外,灯光透过铁栅栏,照亮了这个南汉权宦布满皱纹的脸。龚澄枢穿着囚服,头发散乱,却仍端着几分往日的傲慢,见赵烈进来,只是斜睨了一眼:“赵将军又来审我?该说的我都说了,刘鋹的金银藏在哪,南汉的守军布防,还有什么要问的?”

“我问你‘自宫求官’。”赵烈将马灯放在牢门外的石台上,声音冰冷,“南汉朝中为何全是宦官?为何百姓要自宫才能做官?你给我说清楚。”

龚澄枢听到“自宫求官”四个字,眼里闪过一丝得意,竟笑了起来:“赵将军有所不知,这可是我朝的‘良策’!先王(刘龑)说过,士人多为子孙谋划,心思不专,哪有宦官忠心?到了当今陛下(刘鋹)时,更是定下规矩——凡想做官者,必先自宫,不然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做小吏!”

“荒唐!”赵烈猛地拍向牢门,铁栅栏发出“哐当”巨响,“为了所谓的‘忠心’,就让百姓自残身体?你可知有多少人因此家破人亡?”

龚澄枢却毫不在意,掰着手指细数:“陛下登基那年,广州城自宫求官的就有三百多人;去年伐唐前,为了凑够军需官,又有两百多人自宫——这些人啊,都是自愿的!只要能做官、能捞钱,少点东西算什么?”他突然凑近铁栅栏,语气带着嘲讽,“赵将军是北方人,不懂我们岭南的‘规矩’,做官多好啊,能抢百姓的粮,能占百姓的地,就算没了子孙根,也能享尽荣华!”

赵烈气得浑身发抖,若不是牢门阻拦,他真想冲进去一剑斩了这妖人。他强压怒火,追问:“那些自宫后没做成官的人呢?他们怎么办?”

“没做成官?”龚澄枢嗤笑一声,“还能怎么办?有的去宫里当杂役,有的沿街乞讨,有的活不下去就投了江——反正岭南人多,死几个算什么?”

从牢里出来,赵烈的心情沉重得像灌了铅。陈三在天牢外等候,见他脸色难看,赶紧递上一块干粮:“将军,您审了一上午,先垫垫肚子。史馆那边派人来说,南汉的官制档案已经整理好了,请您过去查看。”

赵烈接过干粮,却没胃口吃,只是摆摆手:“走,去史馆。我倒要看看,这南汉的‘宦官王国’,到底荒唐到了什么地步。”

汴梁史馆的偏殿里,堆满了从南汉广州运来的档案,大多是泛黄的竹简和麻纸,上面用岭南特有的朱砂笔记录着官制、户籍和赋税。负责整理档案的史官见赵烈进来,赶紧捧着一本厚厚的账本迎上来:“赵将军,您看这本《南汉宦者录》,上面记着自高祖皇帝(刘龑)到后主(刘鋹),南汉自宫为官者共三千七百余人,如今在朝任职的宦官有一千两百余人,占了官员总数的九成!”

赵烈接过账本,指尖划过上面的记录:“乾和三年,番禺县民李二狗,自宫后授内给事,掌宫闱杂役;大宝元年,循州秀才张玄素,自宫后授礼部郎中,次年因谏阻陛下建宫殿,被贬为宫苑使;大宝六年,韶州兵卒王六,自宫后授军器监,负责打造兵器,后因贪墨军饷,被龚澄枢杖毙……”

每一条记录背后,都是一个被摧残的人生。他翻到“大宝八年”的条目,上面写着:“是年,陛下欲扩后宫,需增选宦官百人,民间自宫者竟达五百余人,因名额有限,未入选者中有三十余人自刎于宫门外。”

“三十余人自刎……”赵烈喃喃自语,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些百姓为求一官,不惜自残,最终却落得身死的惨状。史官在一旁补充:“还有更荒唐的,南汉的科举也被宦官把持,考生若想中举,不仅要自宫,还要给主考官(宦官)送礼,少则百两,多则千两。去年有个叫陈守元的考生,自宫后送了龚澄枢五百两黄金,直接被授为户部侍郎,连考卷都没看!”

正说着,史馆的小吏引着一个穿着素色布袍的中年人进来,那人面色苍白,身形瘦削,见到赵烈,立刻躬身行礼:“罪臣张玄素,见过赵将军。”

赵烈认出他——正是账本里记载的“循州秀才张玄素”,当年因谏阻刘鋹建宫殿被贬。他赶紧扶起张玄素:“张先生不必多礼,我正想向您请教南汉‘自宫求官’的详情。”

张玄素坐下后,端起茶杯却迟迟没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像是在回忆痛苦的往事:“将军,说起这自宫求官,真是岭南百姓的噩梦啊!我本是循州的秀才,家里有田有地,若不是为了救我父亲,绝不会走这条路。”

他的声音带着颤抖,缓缓讲述起往事:“大宝元年,我父亲因交不起刘鋹的‘宫室捐’,被宦官抓去坐牢,说要判斩刑。我走投无路,听说自宫能做官,做官就能救父,就……就自己用菜刀割了……”说到这里,他的眼泪掉了下来,“后来我当了礼部郎中,才知道父亲早就被折磨死了,宦官骗我自宫,只是为了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