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上的气氛重新热烈起来,只是多了几分释然。赵烈端着酒杯,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这场“杯酒释兵权”,没有流血,没有猜忌,或许是这乱世里最好的结局。他知道,赵匡胤是个有远见的君主,交给这样的人,中原或许真的能迎来安稳。
宴会结束后,赵匡胤单独留下了赵烈,在偏殿里彻夜长谈。案上摆着柴荣的燕云舆图,赵匡胤指着瀛州的位置:“赵兄弟,朕知道你对燕云念念不忘。朕打算明年春天就开始筹备北伐,你若愿意,朕想让你任北伐参谋,帮朕制定作战计划。”
这是极高的信任,也是极大的诱惑。赵烈却摇了摇头:“陛下,臣已答应先帝,要在洛阳为他守灵,整理北伐史料。而且,臣若留在军中,恐会让将士们分心,反而不利于北伐。不如让臣在洛阳收集燕云的情报,为陛下提供参考,这样更能发挥臣的作用。”
他知道,自己留在军中,始终是赵匡胤的“隐患”,也会让那些忠于柴荣的旧部产生幻想,不如退居幕后,既保全自己,又能为收复燕云出份力。赵匡胤看着他,眼里满是敬佩:“好!朕不勉强你!洛阳的史馆,朕会让人给你开放权限,你需要什么,随时跟朕说。”
两人又聊起了当年滁州并肩作战的往事,聊起柴荣的严苛与仁厚,聊起那些战死的弟兄。直到天快亮时,赵烈才起身告辞。走出偏殿,东方已泛起鱼肚白,皇宫的“宋”字旗在晨风中飘扬,像一道希望的光,照亮了中原的前路。
“将军,陛下答应您的事,能兑现吗?”陈三在宫门外等候,看到赵烈,赶紧迎上来。赵烈点点头,从怀里掏出赵匡胤写的手谕——上面明确写着善待柴氏宗室和禁军旧部的条款,盖着大宋的玉玺。
“放心吧,会兑现的。”赵烈将手谕交给陈三,“我们回洛阳,从今日起,我就专心整理五代的史料,把先帝的北伐故事、弟兄们的牺牲,都记下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一群人为了中原的统一,付出了多少血汗。”
回到洛阳后,赵烈果然不再过问政事,一头扎进了史料整理中。他在旧宅里设了一个书房,堆满了从开封史馆调来的战报、户籍、舆图,还有他自己记录的乱世见闻。陈三和背嵬军的旧部们,有的解甲归田,有的留在洛阳帮他整理史料,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月后,房州传来消息——柴宗训虽然拿到了丹书铁券,却被迁往了更偏远的均州,身边的乳母和老宫女都被换成了赵匡胤的人,行动依旧受监视。赵烈听到消息,气得砸碎了书房的茶杯:“赵匡胤,你还是食言了!”
陈三看着他,眼里满是担忧:“将军,我们要不要去开封找赵匡胤理论?”
赵烈摇摇头,深吸一口气:“现在去理论,只会让他对柴宗训更不利。我们只能忍,等将来北伐开始,朕再找机会,让他把柴宗训迁回洛阳,至少能离我们近一些,方便照顾。”
他知道,现在的自己没有兵权,只能靠“理”和“情”来约束赵匡胤,而北伐就是最好的筹码——赵匡胤需要他提供的燕云情报,就不会对柴宗训太过分。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烈加快了史料整理的速度。他写下《五代秘史》的开篇,从黄巢起义写起,详细记录了晚唐的混乱、五代的更迭、柴荣的改革与北伐,还有那些普通士兵和百姓在乱世中的挣扎。他在书中写道:“五代之乱,非兵之过,乃人之过也。然乱世之中,亦有忠义之士,以血肉之躯,护中原百姓,守华夏文脉,此等精神,当传之后世。”
书房的烛火常常彻夜不灭,赵烈的头发在短短几个月里白了不少,却依旧坚持每天写两千字。陈三劝他休息,他却笑着说:“我多写一点,先帝和弟兄们的故事就多留一点,将来收复燕云时,将士们看到这些,就能知道自己为何而战。”
可他不知道,赵匡胤虽然迁走了柴宗训,却始终没有放松对燕云的关注。他派了大量斥候潜入契丹,收集情报,还在边境囤积粮草和武器,为北伐做准备。同时,他也没忘记赵烈的嘱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人将边境的情报送到洛阳,让赵烈参与分析。
更让赵烈意外的是,吴越的钱俶派人来了洛阳,送来大量的书籍和史料,希望他能在《五代秘史》中客观记录吴越的历史。赵烈知道,钱俶这是在为将来“纳土归宋”做铺垫,也明白赵匡胤的统一大业,已经悄然开始。
这日,赵烈在整理柴荣的北伐战报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柴荣亲笔写的,上面只有八个字:“燕云不收,朕心难安。”字迹遒劲有力,却带着几分疲惫。赵烈看着纸条,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滴在字上,晕开了墨迹。
“先帝,您放心。”他对着纸条轻声说,“就算我看不到收复燕云的那一天,我也会把您的心愿写进书里,让您的子孙、让中原的百姓,永远记得,曾经有一位帝王,为了收复失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窗外的秋风卷起落叶,落在书房的窗台上,像在回应他的誓言。赵烈将纸条小心翼翼地夹进《五代秘史》的手稿里,重新拿起笔,继续书写——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完成,只要还能写一天,他就会把这些故事传下去,为中原的统一,为燕云的收复,保留最后一份希望。
而在开封的皇宫里,赵匡胤正对着赵烈送来的燕云情报,与赵普商议北伐计划。案上的烛火照亮了舆图上的燕云十六州,也照亮了赵匡胤坚定的眼神——他知道,收复燕云,不仅是柴荣的遗愿,也是他作为大宋皇帝的责任,更是中原百姓的期盼。这场北伐,他必须赢。
一场关乎燕云收复、中原统一的风暴,已在开封的皇宫和洛阳的书房里同时酝酿。赵烈虽然退居幕后,却依旧是这场风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史料,他的情报,他的信念,都将成为赵匡胤北伐的重要支撑,也将成为中原统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