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59章 北伐契丹:随柴荣出征,连克三关

第59章 北伐契丹:随柴荣出征,连克三关(1 / 2)

汴梁的冬雪刚停,校场上已集结起五万大周精锐。寒风吹得“周”字旗猎猎作响,甲胄上的积雪被士兵们的体温融化,顺着甲片滴落,在冻土里砸出密密麻麻的小坑。赵烈勒住战马,目光扫过队列——背嵬军的黑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步兵方阵的长枪如林,弓弩手的箭壶满溢,这是经过整顿后的大周禁军,比高平之战时更显锐不可当。

“赵将军,陛下到了!”陈三策马过来,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地图,正是赵烈按《武经总要》残卷“燕云地形篇”增补的北伐路线图。赵烈接过地图,只见上面用红笔标注着三个关键节点——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这三关是契丹南下中原的门户,也是此次北伐的首要目标。

柴荣穿着玄色龙纹铠甲,骑着汗血宝马,缓缓行至校场中央。他拔出腰间长剑,指向北方,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全场:“契丹占我燕云,害我百姓,辱我中原!今日朕亲率大军北伐,定要收复三关,让契丹知道,大周的土地,不是他们能随意践踏的!”

“北伐!北伐!”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校场周围的积雪簌簌掉落。赵烈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激荡——自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以来,中原王朝对契丹一直忍气吞声,如今柴荣敢主动北伐,这份魄力,足以让所有将士热血沸腾。

出征仪式简短而庄重。百姓们自发地站在官道两侧,有的捧着热粥,有的塞给士兵干粮,一个白发老丈拉住赵烈的马缰,递来一把磨得锃亮的弯刀:“将军,这是俺儿子当年抗契丹时用的刀,他死在幽州了,您带着它,替俺儿子杀契丹,收复失地!”

赵烈接过弯刀,刀柄上还留着老丈儿子的体温。他翻身下马,对着老丈躬身:“老丈放心,我定带着这把刀,杀尽契丹贼,收复燕云,让您儿子的血不白流!”

大军出发时,天色已近黄昏。五万精锐分为三队:柴荣亲率中军,赵烈领背嵬军为先锋,向训率后军押运粮草。队伍沿着官道向北疾驰,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士兵们却没人抱怨——他们知道,这一战,不仅是为了朝廷,更是为了中原百姓,为了被契丹践踏的故土。

三日后,大军抵达沧州。守将曹英早已在城外等候,见到柴荣,立刻躬身汇报:“陛下,契丹耶律敌烈率三万骑兵,已在益津关布防,还派了斥候在沧州周边活动,想偷袭我军粮草。”

赵烈展开地图,指着益津关的位置:“益津关地势险要,关墙高两丈,易守难攻,耶律敌烈派三万骑兵守关,显然是想拖延我军进度。臣建议,今夜派小队奇袭益津关西侧的粮道,烧毁契丹的粮草,再趁乱攻城。”

柴荣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赵烈,你率五千背嵬军为奇袭队,曹英率沧州守军佯攻关前,吸引契丹注意力,朕率中军在后接应。”

当天深夜,赵烈带着背嵬军,借着夜色掩护,悄悄绕到益津关西侧。寒风卷着积雪,掩盖了马蹄声,只有向导——一个曾在益津关做过民夫的汉人,在前面带路。他指着远处的火光:“将军,那就是契丹的粮营,守粮的只有五百人,大多是抓来的汉人壮丁,心里早就不想替契丹卖命了。”

赵烈眼神一冷,对着士兵们比了个手势。背嵬军士兵们纷纷卸下重甲,只留轻便皮甲,手里握着短刀和火油包,像一群沉默的猎豹,摸向粮营。守粮的契丹士兵正围着篝火喝酒,有的甚至睡着了,根本没察觉危险降临。

“动手!”赵烈低喝一声,士兵们同时发难。火油包扔向粮囤,火把点燃的瞬间,火光冲天而起,粮囤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守粮的汉人壮丁见是大周军队,纷纷放下武器,有的甚至主动带路,去杀契丹士兵。

“不好!粮营着火了!”益津关上传来契丹士兵的惊呼。耶律敌烈刚要派军支援,曹英的沧州守军已开始猛攻关前,箭雨如密集的流星,砸在关墙上溅起火星。耶律敌烈顾此失彼,只能眼睁睁看着粮营被烧毁。

“冲!”赵烈抓住机会,率背嵬军杀向益津关侧门。侧门的契丹守军本就因粮营失火而慌乱,面对背嵬军的猛攻,很快就溃不成军。赵烈一马当先,“护唐”剑挥舞着,接连斩落三个契丹将领,士兵们像潮水般冲进关内。

耶律敌烈见益津关失守,只能率残军往瓦桥关撤退。赵烈率军追击,沿途收拢了不少被契丹奴役的汉人百姓,他们纷纷加入北伐军,有的当向导,有的负责搬运粮草,北伐军的士气越来越高。

攻克益津关的第五天,大军抵达瓦桥关。这关比益津关更难攻——关墙外侧是陡峭的山坡,内侧有护城河,契丹守军在关墙上布置了大量床弩和滚石,耶律敌烈还调来了“铁鹞子”重甲骑兵,准备与周军决战。

“将军,瓦桥关不好打啊!”陈三指着关墙上的床弩,“之前咱们的床弩射程不如契丹的,硬攻只会白白牺牲弟兄。”

赵烈却没慌,从怀里掏出《武经总要》残卷,翻到“攻城器械篇”。上面画着一种“折叠云梯”——用轻质木料制成,可折叠携带,顶端装有铁钩,能牢牢钩住关墙;还有“配重式攻城锤”,用巨石做配重,能撞开厚重的城门。

“让工匠连夜赶制折叠云梯和配重攻城锤。”赵烈对着身边的工部官员说,“另外,派弓弩手在关前架设‘绞车弩’,射程比契丹的床弩远五十步,先压制他们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