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58章 佛教整顿:支持柴荣灭佛,保护有用僧才

第58章 佛教整顿:支持柴荣灭佛,保护有用僧才(1 / 2)

汴梁大相国寺的晨钟刚响过三遍,寺外的良田却已挤满了请愿的百姓。几十个老农扛着锄头,跪在朱红寺门前,手里举着被寺庙佃户毁坏的禾苗,声音嘶哑地喊:“方丈大人!求您把田还给我们吧!这是俺们唯一的口粮田,再被寺庙占着,俺们今年就要饿死了!”

寺门紧闭,只有几个满脸横肉的武僧趴在墙头,手里握着棍棒,对着百姓呵斥:“放肆!这田是先帝(郭威)赐给相国寺的‘香火田’,岂容尔等撒野?再闹,就把你们抓进寺里,让你们知道得罪佛祖的下场!”

赵烈站在人群后,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昨日刚从衡水巡查回来,就接到百姓的诉状——汴梁周边寺庙共占田三万余亩,其中大相国寺就占了八千亩,这些田大多是百姓的私田,被寺庙强占后,要么租给豪强收重租,要么干脆荒着,却还享受朝廷免税特权;更有甚者,寺庙包庇逃兵、盗匪,有的僧尼甚至娶妻生子,把寺庙变成了私人庄园。

“将军,您看这……”陈三指着寺内隐约可见的亭台楼阁,“听说相国寺的方丈智光,跟郑枢密使(郑仁诲)是结义兄弟,寺里还藏着私铸钱的模具,之前钱币改革时,咱们查抄的窝点,有不少铜料是从相国寺流出去的。”

赵烈点点头,心里清楚——佛教乱象已不是一日之寒。自唐末以来,战乱频繁,百姓纷纷出家避税,寺庙趁机扩张,到后周时,全国寺庙已达三万余座,僧尼近百万,占了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不仅消耗大量粮食,还让朝廷损失巨额赋税,连军饷都受影响。柴荣要整顿佛教,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必然之举。

当天午后,柴荣在崇德殿召集重臣,议题正是佛教整顿。案几上摆着各地上报的寺庙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寺庙占田、逃税、包庇罪犯的情况,柴荣指着清单,语气沉重:“自唐末至今,寺庙占田免租,僧尼不纳赋税,全国良田被占去三成,朝廷赋税收不上来,百姓无田可种,再这么下去,大周迟早要亡在这些‘方外之人’手里!朕意已决,整顿佛教,裁汰伪滥僧尼,没收多余寺庙田产!”

话音刚落,御史大夫范质立刻出列反对:“陛下,不可!佛教传入中原数百年,信徒众多,若贸然整顿,恐引发民变!再说,不少寺庙是先帝所建,毁坏寺庙,是对先帝的不敬!”

“范大人此言差矣!”赵烈出列反驳,“先帝建寺庙,是为了让僧尼祈福安民,而非让他们占田敛财、包庇罪犯!臣昨日在相国寺外,见百姓跪求还田,禾苗被毁,这难道是佛祖想看到的?再说,整顿不是‘灭佛’,是去伪存真,让佛教回归本心,为百姓、为朝廷所用!”

他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上面是他连夜整理的“佛教整顿三策”:

1. **登记核查**:全国僧尼需到官府登记,核查身份,凡无度牒(官方僧尼凭证)、伪造度牒者,一律还俗;寺庙财产需上报户部,多余田产、房产没收,分给无田百姓,仅保留必要的香火田。

2. **分类留用**:对僧尼进行筛选,凡懂医术、历法、工艺、水利者,若愿为朝廷效力,可编入太医院、司天监、工部等部门,保留僧籍;真心修行、无劣迹者,集中到少数合规寺庙,由朝廷供给基本口粮;作恶多端、包庇罪犯者,严惩不贷。

3. **规范寺庙**:全国寺庙保留三成,其余改建为学校、驿站、粮仓,方便百姓;禁止寺庙私藏武器、包庇逃税逃兵,定期由官府巡查,违规者严惩。

“陛下,臣以为赵将军之策甚妥。”王朴出列支持,“若盲目灭佛,确会失民心;但若分类整顿,既除乱象,又保有用之才,还能将寺庙资源用于民生,可谓一举三得。比如司天监缺懂历法的人才,太医院缺懂草药的医师,不少僧人常年在民间,懂百姓疾苦、会实用技艺,正好为朝廷所用。”

柴荣接过奏折,仔细翻看,眼里渐渐露出赞许:“好!就按赵将军的法子办!朕任命你为‘佛教整顿使’,与王朴一同主持此事,务必公正严明,不可滥杀无辜,也不可纵容乱象!”

“臣遵旨!”赵烈躬身领命,心里却清楚——这差事比钱币改革更难,寺庙背后牵扯着豪强、官员,甚至还有契丹的影子,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乱。

整顿的第一站,就是汴梁大相国寺。赵烈带着五百禁军和户部官员,来到寺门前,智光方丈穿着华丽的袈裟,带着一群武僧出来迎接,语气傲慢:“赵将军,贫僧已接到陛下旨意,却不知将军带这么多兵来,是想对佛祖不敬吗?”

“方丈多虑了,臣是来登记核查的。”赵烈拿出公文,“请方丈配合,出示僧尼度牒、寺庙田产账册,若有合规,朝廷绝不刁难。”

智光脸色一变,却还是故作镇定:“度牒和账册都在寺内,只是寺内有佛祖圣像,禁军不可入内,恐惊扰佛祖。”

“方丈若心虚,就直说。”赵烈冷笑一声,对着禁军挥手,“按旨行事,登记僧历,核查账册,若有阻拦,按抗旨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