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枢密院的议事殿内,檀香在青铜炉里缓缓燃烧,烟气缠绕着殿顶的斗拱,却驱不散满殿的凝重。柴荣坐在主位上,手里摩挲着一块从高平战场缴获的辽军铁牌,牌面上的狼头纹已被砍得模糊——这是他特意带来的,想让大臣们记住高平之战的凶险,也记住统一中原的迫切。殿内列坐的二十余位重臣,有的捧着奏折低头沉思,有的则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犹豫——自高平大胜后,柴荣就提出“统一天下”的构想,可到底先打南方还是先攻北方,群臣争论了半个月,仍没定论。
“陛下,臣有本要奏。”殿外传来沉稳的声音,王朴捧着一卷素色卷轴,缓步走入殿内。这位枢密院直学士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在军国大事上总能提出独到见解,连柴荣都曾说“王朴之言,多有远见”。此刻他走到殿中,将卷轴展开在案几上,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正是他耗时三月撰写的《平边策》。
“诸位大人,陛下。”王朴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柴荣身上,“自唐末以来,中原分裂五十余年,南有南唐、后蜀、吴越等国,北有契丹、北汉虎视。若想统一天下,需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策——南方诸国富庶却军力薄弱,先取南方,既可得粮草补给,又可避免腹背受敌;待南方平定,再集全国之力北伐,收复燕云,驱逐契丹。”
话音刚落,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立刻起身反驳:“王学士此言差矣!高平之战,辽军杀我弟兄,辱我大周,此仇不共戴天!若不先打契丹,反而去攻南方小国,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我大周惧辽?”
“张将军此言,只知报仇,不知全局。”王朴从容应对,指着卷轴上的地图,“契丹有‘铁鹞子’重甲骑兵三万,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大周禁军虽经整顿,却仅三万精锐,且缺乏与契丹骑兵长期作战的粮草与经验。若贸然北伐,一旦陷入持久战,北汉再从侧后偷袭,我大周将腹背受敌!”
他顿了顿,又指向南方:“再看南方——南唐李璟刚丢了楚地,国力大损;后蜀孟昶奢侈无度,军备松弛;吴越钱俶一向依附中原,只需遣使安抚即可。先取秦凤(后蜀属地)、寿州(南唐重镇),既能练兵,又能获取蜀地的丝绸、南唐的粮草,此乃‘以战养战’之良策。”
群臣陷入沉默,有的点头赞同,有的仍面露疑虑。柴荣看向一直未发言的赵烈,语气带着期许:“赵将军,你曾与契丹交手,也去过南方(第35章巡视幽州时曾途经南唐边境),说说你的看法。”
赵烈起身躬身,走到案几旁,指着《平边策》中“秦凤之役”的标注:“陛下,王学士的‘先南后北’之策,臣深表赞同。臣补充三点:第一,秦凤地处蜀地东北,是后蜀与中原的交通要道,且守军仅五千,多为老弱,我大周禁军若出其不意,十日可破;第二,臣按《武经总要》‘粮草补给法’计算,拿下秦凤后,蜀地的粮草可支撑我军南征半年,无需劳烦中原百姓;第三,契丹虽强,却内部矛盾重重,耶律德光与耶律李胡(契丹宗室)争权,短期内不会大举南下,这是我们平定南方的最佳时机。”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他之前绘制的秦凤地形草图:“这是臣去年途经秦凤时画的地形图,秦凤城西侧有一道山涧,雨季时水流湍急,可引山水灌城;东侧的官道狭窄,后蜀援军难以及时赶到。若我军先派小队截断援军,再引水灌城,秦凤必破。”
张永德仍不服气:“可北汉刘崇与契丹勾结,若我们南征,他趁机攻我后方怎么办?”
“这正是臣要提的第四点。”赵烈看向柴荣,“臣建议,留一万禁军驻守晋州,由郭荣将军统领,监视北汉动向;再遣使去吴越,许以‘封王’之诺,让钱俶出兵牵制南唐,如此可保南征无后顾之忧。”
柴荣拿起赵烈的地形图,仔细看了片刻,又对照《平边策》,眼里渐渐燃起光芒:“好!王朴的战略,赵烈的战术补充,相得益彰!朕意已决,采纳《平边策》,先取秦凤,再攻寿州,逐步平定南方!”
他看向王朴,语气郑重:“王学士,朕任命你为‘平边参谋使’,总领统一大计的谋划;赵烈,你任‘南征先锋都指挥使’,率一万禁军,与向训将军(后周名将)同取秦凤;张永德,你率一万禁军守汴梁,确保后方安稳。”
“臣遵旨!”三人齐声领命,殿内其他大臣见柴荣决策坚定,也纷纷躬身附和。
散朝后,柴荣留下赵烈与王朴,在偏殿继续商议细节。案几上摆着刚送来的南方情报,其中一封写道:“后蜀秦凤节度使韩继勋,嗜酒如命,每日必饮至深夜,守军多擅离职守。”王朴笑着说:“韩继勋这般昏庸,秦凤之役更是十拿九稳。”
赵烈却皱起眉:“臣担心后蜀会求援南唐。李璟虽国力受损,却仍有五万大军,若他派兵支援秦凤,我们的攻城计划恐会受阻。”
柴荣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朕已让使者去南唐,说‘若南唐不助后蜀,朕将来攻寿州时,可保全南唐宗室’。李璟生性懦弱,大概率会按兵不动。”
三人又商议了半个时辰,确定了南征的具体时间——三个月后,待黄河汛期过后,再出兵秦凤。赵烈起身告辞时,王朴突然叫住他,递来一卷《孙子兵法》:“赵将军,你虽懂实战,却需多研兵法理论。这卷书是臣批注的,或许对你有用。”
赵烈接过书,只见扉页上写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者之过。望赵将军善用兵法,护我大周百姓。”他躬身道谢,心里满是感动——王朴不仅有谋略,更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这样的人,才是大周统一的基石。
回到殿前司军营,赵烈立刻召集将领们议事,将《平边策》的核心内容与秦凤地形草图铺开在案几上:“张刚,你带三百人,伪装成商人,提前潜入秦凤,摸清韩继勋的作息与守军布防;陈三,你率背嵬军加强‘破城战术’训练,重点练习攀城与水战(应对引水灌城);其他人则负责清点武器,尤其是破甲长枪与火油,务必在三个月内准备齐全。”
将领们领命而去,军营里瞬间忙碌起来。张刚带着人连夜出发,陈三则将背嵬军分成两队,一队练习攀城,用麻绳绑着木板搭成简易云梯;一队则在营外的池塘边练习水战,模拟引水灌城后的作战场景。赵烈也没闲着,每天都去训练场指导,将《武经总要》里的“攻城之法”手把手教给士兵——如何判断城墙的承重极限,如何用火药炸开城门缝隙,如何在巷战中保护自己。
可就在南征准备有条不紊进行时,意外发生了。三日后,张刚从秦凤传回密信:“韩继勋已察觉我军动向,向成都求援,后蜀主孟昶派大将李廷珪率两万援军,正向秦凤赶来!且韩继勋已下令加固城墙,堵塞山涧,防止我军引水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