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谁派你们来的?!”赵烈走到奸细面前,语气冰冷。
奸细们却嘴硬:“俺们就是普通百姓,只是想挖点泥土修补房子,不是什么奸细!”
“还敢狡辩!”赵烈指着堤坝下的洞,“这洞挖得又深又隐蔽,刚好在堤坝最脆弱的地方,不是奸细是什么?你们要是说实话,还能留条活路;要是再嘴硬,就把你们扔进黄河喂鱼!”
其中一个奸细吓得浑身发抖,赶紧招供:“是……是北汉刘崇派我们来的!他说只要黄河堤坝溃了,周军就会忙着救灾,没时间防备北汉和辽军,他们就能趁机攻占汴梁!”
赵烈气得浑身发抖,一脚踹在奸细身上:“刘崇这逆贼,为了夺权,竟然不顾百姓死活!把他们押下去,严加看管,等治完河,再交给陛下处置!”
处理完奸细,赵烈立刻组织人抢救堤坝。他让士兵们用沙袋和木桩封堵裂缝,再用夯土夯实;又让百姓们带着家人往高处转移,避免被洪水冲走。自己则拿着水平尺,在堤坝上来回奔波,指挥士兵们调整堤坝的高度,确保水流不再往裂缝处冲。
忙到深夜,堤坝的裂缝终于被堵住,河水渐渐退了回去。赵烈坐在堤坝上,浑身湿透,沾满了泥污,却没觉得累。老工匠走过来,递给他一碗热粥:“将军,辛苦你了。要不是你发明的工具,又及时发现了奸细,这堤坝肯定溃了,村子也保不住。”
赵烈接过热粥,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肚子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第二天一早,郭威派来的使者赶到酸枣县,带来了粮草和药品,还有一封郭威的亲笔信:“赵将军,治河之事辛苦你了。北汉和辽军已在晋州外围集结,朕命你治河结束后,即刻率军前往晋州,与郭荣(柴荣)汇合,共同抵御敌军。切记,治河要紧,百姓要紧,不可因军情紧急而忽视洪水之患。”
赵烈握着信,心里满是感动。郭威虽在汴梁忙于朝政,却始终记挂着治河和百姓,这样的皇帝,值得他为之效力。他对着使者躬身道:“请回禀陛下,臣定尽快完成治河,再率军前往晋州,绝不让北汉和辽军踏入汴梁一步!”
接下来的几日,治河进度越来越快。在水平尺和测淤竿的帮助下,堤坝被加固得牢牢实实,淤积的河道也疏浚通畅,黄河水位渐渐回落,终于恢复到安全高度。百姓们看着稳固的堤坝和通畅的河道,纷纷对着赵烈和士兵们磕头:“多谢将军!多谢陛下!是你们救了我们的家!”
赵烈站在堤坝上,望着渐渐平静的黄河,又看了看远处晋州的方向,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治河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该去面对北汉和辽军的挑战了。他让士兵们收拾行装,清点武器,自己则将水平尺和测淤竿交给老工匠:“老丈,这两样工具留给你。将来要是再遇到河患,它们或许能帮上忙。”
老工匠接过工具,紧紧抱在怀里:“将军放心,俺会好好保管,将来教给更多人,让大家都能用上这么好的物件。俺也会带着百姓们常来维护堤坝,不让洪水再害人。”
带着三万禁军离开酸枣县时,百姓们自发地站在道路两侧,有的捧着粟米,有的拿着草药,有的甚至拉着士兵的手,舍不得他们走。赵烈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面,回头望着越来越远的堤坝,心里暗暗发誓:“乡亲们,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挡住北汉和辽军,守住汴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太平,不让你们再受战乱和洪水之苦!”
可他不知道,北汉和辽军已经攻占了晋州的两个外围据点,郭荣的两万后援大军被辽军骑兵缠住,无法及时赶到;更可怕的是,辽军主帅耶律敌烈(耶律德光的堂弟)带来了“铁鹞子”精锐骑兵,这支骑兵身披重甲,连战马都裹着铁皮,冲击力极强,周军的步兵根本难以抵挡。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已在晋州的战场上,等着赵烈和他的禁军。
队伍行至半途,一个斥候匆匆赶来,手里拿着郭荣的急报:“将军!郭荣将军在晋州城东被辽军铁鹞子包围,急需支援!辽军还放话,说要是将军不投降,就杀了郭荣将军!”
赵烈心里一沉,握紧了手里的殿前司令牌,又摸了摸腰间的“护唐”剑。他勒住马,对着身后的禁军大喊:“弟兄们,郭荣将军有难,晋州有难!我们加快速度,驰援晋州!就算是拼了性命,也要救出郭荣将军,守住晋州!”
禁军们纷纷举起武器,呐喊着加速前进。马蹄踏在黄土路上,扬起一路烟尘,像一道黑色的洪流,朝着晋州的方向奔去。赵烈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是他从军以来最艰难的一场,可他没怕——因为他身后,是汴梁的百姓,是治河时凝聚的民心,是守护中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