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洛阳自焚(2 / 2)

“快!把《武经总要》《大唐六典》还有各地方志装进箱子!”赵烈下令,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搬书,有的找箱子,有的则在门口放哨。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是火光冲天——是李从珂在太极殿点燃了柴草!赵烈心里一紧,加快速度,亲自抱起一卷《武经总要》完整版,塞进怀里——这卷书比他之前的残卷完整得多,里面不仅有“燕云防御图”,还有“兵法总论”,是大唐军事智慧的结晶,绝不能毁在火里。

“将军,快走!火快烧过来了!”一个士兵大喊着,手里抱着装满典籍的箱子。赵烈点点头,跟着士兵们往密道撤退。刚走到密道门口,就看到几个李从珂的亲信士兵冲了过来,手里举着刀:“你们是谁?敢偷宫里的典籍!”

“是我,赵烈!”赵烈拔出弯刀,语气坚定,“这些典籍是大唐的根,不能毁在火里!你们若还有一丝忠唐之心,就别拦我!”

士兵们愣了愣,看着远处的火光,又看着赵烈怀里的典籍,眼神里满是犹豫。其中一个士兵突然扔下刀,跪倒在地:“将军,俺们也不想看着大唐的典籍被毁,俺们跟你走!”

其他士兵也纷纷扔下刀,跟着赵烈往密道撤退。刚走进密道,就听到身后传来李从珂的呐喊声,声音凄厉,却带着决绝:“朕是大唐的皇帝,宁死不做石敬瑭的俘虏!大唐的江山,就算毁了,也不能落在汉奸手里!”

赵烈的脚步顿了顿,心里满是复杂——李从珂虽篡夺皇位,却也是李嗣源的养子,到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以大唐皇帝的身份落幕,而不是苟且偷生。他回头望了一眼火光冲天的皇宫,默默在心里说:“陛下,您放心,我会保住大唐的典籍,保住大唐的根,绝不会让您白白牺牲。”

从密道出来时,范延光已经带着人在外面接应。看到赵烈抱着装满典籍的箱子,他松了口气:“将军,你没事吧?玉玺呢?”

赵烈摇摇头,语气沉重:“玉玺被李从珂带在身边,已经烧在宫里了。我们只救出了这些典籍,还有几个忠于大唐的士兵。”

范延光叹了口气,也没再多问——他知道,能保住典籍,已经是万幸。“我们快离开洛阳,石敬瑭和契丹人的大军快到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赵烈点点头,跟着范延光往洛阳城外的山林里撤退。沿途的百姓看到他们抱着典籍,有的悄悄指路,有的则把家里的干粮塞给他们,嘴里念叨着:“将军,你们一定要保住这些书,保住大唐的念想。”

走到山林深处时,赵烈停下脚步,回头望向洛阳的方向。那里的火光已经染红了半边天,连夜空都被映成了红色,像是在为大唐的覆灭哀悼。他抱着怀里的《武经总要》完整版,手指轻轻抚摸着泛黄的书页,心里满是坚定——就算大唐的国号没了,就算燕云十六州割让了,只要这些典籍还在,只要还有人记得大唐的荣光,就总有一天,能收复失地,重振大唐。

“将军,我们接下来去哪里?”李二牛走过来,脸上满是迷茫。

赵烈望向河东的方向,那里是石敬瑭的地盘,却也有不少忠于大唐的旧部。“我们去晋阳附近的太行山,那里有我们的暗哨。”他语气坚定,“我们先把典籍藏好,再联络各地的旧部,只要我们还在,就绝不会让石敬瑭和契丹人安稳!”

范延光也点头:“我支持你!我在河北还有不少旧部,只要我们发出信号,他们肯定会来投奔。”

士兵们听到这话,眼里重新燃起希望,纷纷握紧手里的武器。赵烈看着他们,又望向洛阳的火光,心里暗暗发誓:李从珂,你用生命守护的大唐,我会用余生去扞卫;那些被割让的燕云十六州,我一定会想办法收回来;石敬瑭和契丹人的罪行,我也一定会让天下人知道!

可他不知道,石敬瑭已经带着契丹大军进入洛阳,正下令全城搜捕“赵烈余党”,还贴出告示,说“赵烈盗取宫中文物,通敌叛唐”,悬赏黄金千两捉拿他。而耶律德光,正坐在洛阳的太极殿里,把玩着从宫中搜出的珍宝,嘴角勾起一抹贪婪的笑——他要的不仅是燕云十六州,还要整个中原。

夜色渐深,太行山的寒风卷着雪花落在赵烈的身上,却丝毫冻不住他心里的火焰。他抱着《武经总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身后跟着范延光、李二牛和五百忠于大唐的士兵,还有一箱箱承载着大唐文明的典籍。他们的身影在雪地里拉得很长,像一道微弱却坚定的光,在这乱世的黑暗中,倔强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