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洛阳自焚(1 / 2)

洛阳的城门在暮色中缓缓闭合,铜制的门闩落下时发出沉重的“哐当”声,像敲在每一个守城士兵的心上。赵烈被关在囚车里,铁链勒得手腕生疼,视线却死死盯着城头——那里本该飘扬的“唐”字旗,如今只剩半截焦黑的旗杆,被寒风卷得不停摇晃,像是在为这座即将沦陷的都城哀悼。

“将军,你看!”囚车旁的李二牛突然压低声音,指着洛阳城西的方向。赵烈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三道绿色的烟火从城外的树林里升起,在空中炸开——是范延光约定的信号,代表“城内就绪,伺机接应”。他心里一松,悄悄活动了一下手腕——早上趁契丹士兵送饭时,他故意打翻粥碗,让铁链的连接处浸了水,此刻已经有些松动。

囚车队伍缓缓行至洛阳城外的白马坡,这里正是当初赵烈被迫撤退的地方(第27章),如今坡下的农田里,到处是逃难的百姓,有的背着破包袱,有的推着独轮车,车斗里躺着奄奄一息的孩子,见了契丹骑兵,纷纷往路边的草丛里躲,哭声被寒风压得断断续续。

一个契丹将领嫌百姓挡路,举起马鞭就往一个老婆婆身上抽去。“住手!”赵烈猛地抓住囚车的栏杆,声音嘶哑,“他们是无辜的百姓,你凭什么打他们?”

契丹将领冷笑一声,马鞭转而抽向囚车:“你一个阶下囚,也敢管本将军的事?再敢多嘴,我就杀了你!”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是石敬瑭的亲兵,手里拿着一封密信,匆匆跑到契丹将领面前:“可汗有令,让你们加快速度,陛下(李从珂)在宫里召集亲信,好像要做什么傻事。”

赵烈心里一沉——李从珂性格刚烈,肯定不会投降,他所谓的“傻事”,恐怕是要自焚!他不再犹豫,趁着契丹将领拆信的间隙,猛地用肩膀撞向囚车的木板。浸了水的铁链“咔嚓”一声断裂,他翻身跳出囚车,一把夺过旁边士兵的弯刀,对着李二牛大喊:“快跟我走!”

李二牛也趁机挣脱铁链,跟着赵烈往城外的树林里跑。契丹士兵反应过来,纷纷骑马追来,箭矢像雨点般射向他们。赵烈拉着李二牛躲进一处土坡后,借着地形掩护,一刀砍倒冲在最前面的骑兵,翻身上马,朝着洛阳城的方向疾驰——他必须赶在李从珂自焚前,进入皇宫,至少要保住传国玉玺,保住大唐的典籍。

快到洛阳东门时,两个穿着禁军服饰的士兵突然从暗处冲出来,举着长枪拦住他们:“来者何人?”

“我是赵烈,范延光让你们来接应的!”赵烈掏出怀里的半块虎符——这是之前李嗣源赐的“禁军先锋符”,范延光曾说过,见符如见人。

士兵们看到虎符,立刻收起长枪,躬身道:“将军,范枢密使在宫城外的城隍庙等您,让我们带您从暗门入宫。”

跟着士兵穿过狭窄的暗巷,赵烈终于见到了范延光。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穿着一身便服,脸上满是疲惫,却眼神坚定:“赵将军,你可来了!李从珂在宫里堆满了柴草,说要‘与洛阳共存亡’,还把传国玉玺带在身边,我们劝了好几次,他都不听!”

“宫城里还有多少忠于大唐的士兵?”赵烈急声问,手里的弯刀还在滴着血。

“只有五百人,都是禁军旧部。”范延光叹了口气,“其余的士兵要么投降了石敬瑭,要么逃了。我们只能趁乱冲进宫,看看能不能救回玉玺,还有宫里的典籍——那些都是先帝(李嗣源)生前珍藏的,不能毁在火里。”

赵烈点点头,心里清楚——救李从珂已经来不及了,能保住玉玺和典籍,就是对大唐最大的交代。他对范延光说:“你带三百人去宫门口佯攻,吸引李从珂的注意力;我带两百人从宫后的密道进去,找到玉玺和典籍,尽快撤离。”

范延光领命而去,赵烈则跟着熟悉宫地形的老禁军,钻进了宫后的密道。密道里又黑又潮,到处是蜘蛛网,走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终于看到前方有一丝光亮——是密道的出口,正好对着皇宫的藏书阁。

“将军,藏书阁就在前面,里面藏着《大唐六典》《武经总要》完整版,还有先帝收集的各地方志。”老禁军压低声音,“李从珂的人大多在前面的太极殿,这里防守薄弱。”

赵烈悄悄推开密道的门,果然看到藏书阁的门口只有两个士兵看守,正靠在柱子上打盹。他使了个眼色,两个亲信士兵悄悄绕到士兵身后,捂住他们的嘴,一刀封喉。

冲进藏书阁时,赵烈的眼睛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书架从地面一直堆到屋顶,上面摆满了线装典籍,有的书页已经泛黄,却被保存得完好无损;墙角的柜子里,还放着几卷用丝绸包裹的画卷,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真迹。他想起李嗣源生前常说:“这些典籍是大唐的根,比金银珠宝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