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河东密约(2 / 2)

果然,刘仁裕带着人来查时,看到的就是一片“贫困景象”:刺史府的粮仓里只剩几百石陈粮,流民们在城外的田地里开垦,赵烈则穿着粗布衣服,在地里跟老农一起犁田,手上还沾着泥土。

“赵刺史,你这磁州也太穷了吧?”刘仁裕皱着眉,语气轻蔑,“陛下让你当刺史,是让你治理地方,不是让你跟流民一起种地的。”

“刘巡检使有所不知。”赵烈擦了擦手上的泥,语气平静,“磁州经战乱,百姓逃亡,土地荒芜,若我不带头种地,流民们更不敢留。至于粮草,我已上书户部,求拨赈灾粮,可至今没回音,想来是洛阳也困难。”

刘仁裕翻遍了粮仓,没找到铠甲,也没看到多余的粮食,只能悻悻离去。临走前,他盯着赵烈的手:“赵刺史,你以前是禁军都虞候,握的是剑,现在握的是犁,真是委屈你了。”

“为百姓做事,不委屈。”赵烈淡淡回应,看着刘仁裕的背影,眼里闪过一丝冷意——这蠢货以为查到了真相,却不知道,真正的铠甲和粮食,早已藏进了流民的家里,而那些被训练的流民,此刻正拿着锄头,在暗处盯着他们的动向。

刘仁裕走后没几天,王忠又秘密来了磁州。这次,他带来了石敬瑭的回信:“你的三个条件,某都答应。某已联络了契丹使者,说‘若李从珂先动手,契丹可助某讨逆’,但某绝不会割让燕云,你可放心。另外,某派刘知远带一万骑兵,驻守磁州西侧的太行山,若李从珂来攻,刘知远会出兵相助。”

赵烈接过回信,心里却没放松——石敬瑭说“不割让燕云”,可他与契丹的联络,本身就透着危险。他让王忠带话:“请石帅转告契丹,若真要助唐讨逆,就别提任何条件;若敢要燕云一寸土地,我赵烈第一个不答应。”

王忠点头离去后,周勇忍不住问:“都虞候,您真信石敬瑭?他跟契丹联络,肯定没安好心。”

“我不信他。”赵烈望着窗外的秋雨,“但眼下,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李从珂猜忌残暴,若不与石敬瑭合作,我们迟早会被他消灭。至于石敬瑭……将来若他真敢篡唐或割地,我们再跟他算账。”

当天晚上,赵烈在密室里召集亲信,展开磁州地形图:“周勇,你带五十人,去联络洛阳的旧部,告诉他们,我已与石敬瑭合作,让他们暗中准备,若石敬瑭起兵,就在洛阳城内放火,扰乱李从珂的军心;张刚,你带五十人,去太行山与刘知远汇合,摸清他的兵力虚实,若他有异动,立刻回报;我留在磁州,继续收拢流民,训练队伍,为将来的战事做准备。”

“都虞侯,您一个人留在磁州,太危险了!”张刚担忧地说,“李从珂的监视者还在,万一他们发现我们的计划……”

“放心。”赵烈拍了拍他的肩膀,手里的“护唐”剑泛着冷光,“我有《武经总要》的兵法,有流民的支持,还有石敬瑭的援军,李从珂的人不敢轻易动我。你们只管去,磁州有我在,出不了事。”

亲信们领命离去后,密室里只剩下赵烈一人。他拿出范延光偷偷送来的张破败的断槊,放在烛火下,断口处的铁锈被烤得发烫,像是在诉说着主人的不甘。“张将军,范枢密使,你们放心。”赵烈轻声说,“我一定会为你们报仇,一定会救出太子,一定会守住大唐的江山,绝不会让你们白白牺牲。”

可他不知道,石敬瑭在给王忠的密信里,还加了一句被蜡封住的话:“赵烈虽忠,却太碍眼。待拿下洛阳,若他识相,便封他个虚职;若不识相,就借契丹的手,除了他。”而李从珂的监视者刘仁裕,也没真的离开磁州,他带着人躲在城外的破庙里,偷偷监视着赵烈的一举一动,还派人去洛阳送信,说“赵烈与河东暗通,恐有反心”。

秋雨还在下,磁州的夜色里,藏着太多的阴谋与危机。赵烈站在密室里,握着张破败的断槊,心里清楚——这场与李从珂、石敬瑭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他不知道将来会面对什么,却知道自己必须走下去,为了那些信任他的人,为了大唐的希望,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绝不退缩。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动。赵烈猛地拔出“护唐”剑,冲到窗边——只见一道黑影闪过,消失在秋雨里。他知道,是李从珂的监视者在窥探。他握紧剑,心里更坚定了——必须尽快做好准备,不然,等李从珂的大军到来,磁州就会变成第二个河阳桥,他也会变成第二个张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