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河东密约(1 / 2)

磁州的秋雨连下了三日,把刺史府的青石板路泡得发滑。赵烈站在廊下,看着庭院里被雨水打蔫的荒草,手里攥着周虎那半块变形的护心镜——自上周得知范延光被软禁后,他派去洛阳的密探就没了消息,想来是被李从珂的人察觉,多半已遭不测。

“都虞候,城外来了个货郎,说有晋阳的‘茶叶’要送您。”周勇的声音从院外传来,他如今化名“周二郎”,装作赵烈的管家,眼角带着警惕,“我查过他的货担,底下藏着块青铜令牌,是石帅那边的记号。”

赵烈心里一动——石敬瑭的使者终于来了。他把护心镜塞进怀里,整了整身上的粗布便服,沉声道:“带他去密室,别让人看见。”

密室是赵烈到磁州后亲手改建的,原是刺史府的杂物间,他按《武经总要》里的“暗室营造法”,在墙壁里凿了夹层,又用厚木板隔绝声音,连烛火都选了无烟的蜂蜡,就是怕谈话泄露。

货郎走进密室时,还带着一身雨水和泥点。他摘下草帽,露出一张满是风霜的脸,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封用蜡封的密信,还有一小块刻着“石”字的玉佩——这是石敬瑭与亲信联络的信物。

“赵刺史,小人是石帅的贴身护卫王忠。”货郎压低声音,语气急切,“石帅让小人带话,李从珂已派使者去晋阳,要您即刻回洛阳‘述职’,实则是想把您骗回去下狱。他还暗中调兵,要在磁州周边布防,怕您跟河东暗通款曲。”

赵烈接过密信,指尖触到蜡封上的齿痕——这是他与石敬瑭约定的暗号,齿痕对应“危急”,说明情况比想象中更紧迫。他拆开信,石敬瑭的字迹潦草,却透着狠劲:“李贼(李从珂)猜忌日重,欲除你我而后快。某已在河东扩军三万,缺你洛阳旧部为内应。若你愿助某,待拿下洛阳,某立李从厚为帝,封你为禁军都统;若不愿,便请你守好磁州,别挡某的路。”

“石帅这是在逼我选边站啊。”赵烈冷笑一声,把密信放在烛火旁,映出纸上隐约的水痕——石敬瑭写信时,手多半在抖,是怕他拒绝,还是怕李从珂先动手?

王忠赶紧补充:“石帅也是没办法!李从珂派去契丹的使者已回来,说契丹愿助他讨‘河东叛贼’,条件是让他割让云州。石帅怕腹背受敌,才急着跟您联络。”

“割让云州?”赵烈心里一沉——燕云十六州本就是中原的屏障,李从珂为了对付石敬瑭,竟也想勾结契丹,这与石敬瑭的野心比起来,同样可恨。他想起《武经总要》残卷里对燕云地形的记载:“云州若失,契丹骑兵三日可抵晋阳”,若李从珂真割了云州,河东就危了,磁州也会变成前线。

“告诉石帅,我可以跟他合作。”赵烈的声音坚定,却带着条件,“第一,必须保证李从厚的安全,将来要拥立他复位;第二,我的洛阳旧部,只能由我调动,石帅不得插手;第三,若石帅敢勾结契丹,或有篡唐之心,我赵烈第一个反他。”

王忠愣了愣,显然没料到赵烈会提这么强硬的条件。他犹豫片刻,还是点头:“小人会把您的条件带给石帅。另外,石帅让小人给您带了份礼物——磁州周边的地形图,还有五百套铠甲、两千石粮食,已藏在城外的破庙里,您派人去取就行。”

赵烈嗯了一声,让周勇送王忠出城,自己则留在密室里,对着地形图发呆。磁州的位置确实关键,东接河北,西连河东,南望洛阳,若能守住这里,既能牵制李从珂的兵力,又能为石敬瑭提供粮草支援。可他心里清楚,石敬瑭的“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一旦拿下洛阳,这乱世枭雄绝不会甘心拥立李从厚,到时候,他又要与石敬瑭为敌。

接下来的几日,赵烈一边派人去破庙取回铠甲和粮食,一边借着“治理磁州”的名义,暗中收拢流民。磁州因战乱逃亡的百姓很多,他贴出告示:“凡愿留居磁州者,分田五亩,免徭役三年;愿从军者,每日发粟米两斤,战后赏土地十亩。”

告示贴出的第二天,就有两百多流民来报名。赵烈从中挑选了五十个身强力壮的,编入自己的亲信队伍,让周勇和张刚(张刚已从晋阳秘密赶来)训练他们,用的是《武经总要》里的“简易阵法”——不求复杂,只求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都虞候,李从珂派来的监视者又来了。”张刚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巡查文书,“他们说要‘查验磁州粮草’,实则是想搜我们的铠甲和粮食。”

赵烈接过文书,上面的落款是“洛阳巡检使刘仁裕”——刘仁裕是李从珂的小舅子,为人贪婪又残暴,上次在白马渡,就是他带人追杀过周勇。“让他们查。”赵烈冷笑,“把铠甲藏进地窖,粮食分一半给流民,就说我们在‘赈济百姓’。他们若敢刁难,就说磁州贫困,只剩这些,要查就去问洛阳的户部,为何不拨赈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