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几天,这种寂静几乎令人窒息。林晚星会下意识地多做一份菜,会走到辰辰房门口想叫他吃饭,手抬起才意识到人已远行。陆辰轩晚上回家,习惯性地看向儿子常坐的沙发位置,那里空无一人。两人吃饭时,话题常常莫名中断,然后相视苦笑,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那份失落。空巢期,以一种温柔而又不容置疑的方式,宣告了它的到来。
然而,生命如同河流,旧的航道淤塞,新的水流自会寻找出口。在经历了最初的适应期后,一种新的节奏开始悄然建立。某个周末的早晨,阳光明媚,两人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准备丰盛的早餐迎接“周末晚起”的儿子,而是睡到自然醒。林晚星提议:“今天不去超市了,我们出去吃早午餐吧?就我们俩。”
陆辰轩欣然同意。他们去了一家以前常路过却总因顾及孩子口味而未曾踏入的、环境优雅的咖啡馆,慢悠悠地享用着班尼迪克蛋和手冲咖啡,看着窗外人来人往,闲聊着与孩子、工作无关的话题,比如最近看的一本书,或是一起计划一场迟迟未兑现的旅行。这种久违的、纯粹的二人世界,让他们重新发现了彼此作为伴侣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辰辰爸爸”和“辰辰妈妈”。
他们开始有意无意地重新规划时间和空间。陆辰轩推掉了一些非必要的晚间应酬,更愿意准时回家。林晚星也调整了工作节奏,不再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晚上的时间变得充裕而宁静,他们有时会一起看一部老电影,讨论剧情;有时会各自看书,偶尔抬头分享一段有趣的句子;有时只是泡一壶茶,在阳台上并肩坐着,看星星,听风声,聊聊过去的趣事和未来的打算。他们重新开始约会,像年轻时一样,去看画展,听音乐会,甚至报名参加了一个夫妻双人瑜伽班,在身体的协同与支撑中,感受默契的回归。
辰辰的视频通话成了每周最期待的固定节目。屏幕那端的他,皮肤晒黑了些,眼神更加独立自信,兴奋地分享着校园生活、有趣的课程、新认识的朋友。看着他逐渐适应并享受新生活,陆辰轩和林晚星的失落感渐渐被欣慰和骄傲所取代。他们意识到,放手,是父母能给与成长中的孩子最好的礼物。他们的爱,从事无巨细的照料,转变为遥相守望的支持。
深秋的一个周末,他们决定去实现一个搁置已久的愿望——重游哈佛大学和MIT的校园。走在熟悉的砖石小路上,踩着沙沙作响的金黄落叶,看着身边擦肩而过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轻面孔,时光仿佛倒流。
“还记得吗?当年你就在那个图书馆里,帮我讲题。”林晚星指着一栋古老的建筑,眼中闪着怀旧的光。
“怎么不记得,你当时还嫌我讲得太快。”陆辰轩笑着握紧她的手,“一转眼,我们的儿子都上大学了。”
他们坐在查尔斯河畔的长椅上,就像几十年前一样,看着河面上的帆船和对岸的城市天际线。夕阳将天空染成瑰丽的色彩,也为他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时间过得真快。”林晚星轻声感叹。
“嗯,”陆辰轩揽住她的肩膀,声音温和而坚定,“但好在,我们一直在一起。接下来的路,还是我们俩一起走。”
林晚星将头靠在他肩上,心中充满了历经风雨后的平静与满足。归航,并非抵达终点,而是驶入一片更开阔、更平静的海域。星辰依旧指引方向,而身边的伴侣,便是永恒的灯塔。
夜色渐浓,星光开始在天幕上闪烁。他们携手漫步回家,身影在路灯下拉长,交融。前方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课题,但他们已经学会如何与时间相处,如何与彼此相伴。家的灯火,为归航的人而亮,而他们,既是彼此的归航,也是彼此永恒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