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仿佛刚刚在育儿与工作的新平衡木上找到一丝颤巍巍的稳定,一封来自远方的邮件,如同一道猝不及防的闪电,劈开了这来之不易的平静。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傍晚,辰辰刚吃完辅食,正坐在游戏毯上专注地啃着一个硅胶玩具。陆辰轩在书房处理积压的工作邮件,林晚星则在厨房清洗着粘满胡萝卜泥的碗碟。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给屋内镀上一层温暖而安宁的金色。
突然,书房里传来一声轻微的、压抑的惊呼,紧接着是椅子被猛地向后推动的声音。林晚星停下手中的动作,擦了擦手,疑惑地走向书房。只见陆辰轩僵坐在电脑前,身体前倾,眼睛死死地盯着屏幕,脸上交织着极度震惊、难以置信,以及一种……被巨大惊喜击中的狂喜光芒。他的手指甚至微微颤抖着,悬在鼠标上方。
“怎么了?”林晚星心头一紧,快步走过去,担心是项目出了什么严重问题。
陆辰轩仿佛没有立刻听到她的问话,几秒后,他才猛地回过神,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过于急促的呼吸,但声音依旧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晚星……你看这个……”
他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向她。
邮件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量子计算中心,发件人是该中心一位在国际理论物理界享有盛誉的教授,史密斯博士曾多次在顶级期刊上引用过他的工作。邮件的标题是“Invitation for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hip at ETH Zuric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邀请函)。
内容措辞正式而热情。史密斯博士高度赞扬了陆辰轩在创界科技“量子黎明”项目中关于拓扑量子比特退相干抑制方面发表的几篇论文,认为其“理论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应用洞察力”。他正式邀请陆辰轩申请该中心一个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员职位,研究方向正是陆辰轩博士期间深耕且极具热情的拓扑量子计算理论前沿。邮件详细列出了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世界顶尖的科研资源、以及与诺奖级别团队合作的宝贵机会,并强调这是一个全球仅招募三人的精英项目。
ETH Zurich。理论物理的圣地之一。两年。诺奖团队。
这些词汇像一颗颗重磅炸弹,在陆辰轩的脑海中轰然炸响,也在林晚星看清邮件内容后,让她的心瞬间沉了下去,脸色微微发白。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辰辰在客厅里咿咿呀呀的声音隐约传来。
陆辰轩的胸腔剧烈起伏着,眼中燃烧着一种林晚星许久未见的、近乎痴迷的学术火焰。那是他埋首于最艰深的理论推导时才会有的光芒,是他谈及心中偶像级物理学家时才会流露的向往。这个机会,几乎满足了他对学术生涯巅峰路径的所有幻想。
“ETH……史密斯教授亲自邀请……”他喃喃自语,声音因激动而沙哑,“晚星,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是……这是通往理论物理核心圈层的快车道!”
林晚星当然明白。她太了解陆辰轩对纯粹理论物理的热爱,太清楚ETH在他心中的分量。看着他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兴奋和渴望,她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又冷又痛。但她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甚至挤出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嗯……太好了,辰轩。真的……恭喜你。”
她的反应,像一盆微凉的水,稍稍浇熄了陆辰轩的一些狂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笑容背后的勉强和眼底一闪而过的慌乱。兴奋感迅速退潮,现实的巨石沉重地压了下来。苏黎世。两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离开刚刚稳定下来的小家,离开牙牙学语的女儿,离开正在艰难重返职场的妻子,远赴重洋,至少两年。
“但是……”陆辰轩的声音低沉下来,喜悦被巨大的矛盾感取代,“瑞士……太远了。时间也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