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京,暑气蒸腾,蝉鸣聒噪。离别,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日历上被红圈标记出的、不容置疑的日期。签证获批后,陆辰轩的赴美行程迅速提上日程。机票订在了七月中旬,一个普通的星期二。日子越近,空气里那份刻意维持的平静就越发脆弱,像一层薄冰,随时可能碎裂。
启程前夜,两人都没有睡意。他们没有去图书馆,也没有在校园里散步,而是待在陆辰轩已经收拾得近乎空荡的宿舍里。行李箱立在墙角,拉链紧闭,像一个沉默的句号,即将为燕园的四年时光画上终点。两人坐在光秃秃的床板上,中间隔着一臂的距离,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窗外是熟悉的夏夜虫鸣,宿舍楼里异常安静,大部分毕业生已经离校,留下的空旷放大了离别的回响。
没有太多言语。该说的,在过去几周里已经反复说过;该叮嘱的,也早已絮叨了无数遍。此刻,沉默反而成了最好的陪伴。林晚星低头摩挲着手中一个精心包装的小盒子,里面是她准备的一份临别礼物——一支刻了他名字缩写和“前程似锦”的定制钢笔,还有一本厚厚的、她亲手整理的、记录了他们四年点点滴滴的相册。陆辰轩则反复检查着护照、I-20表格、机票确认单这些至关重要的文件,动作机械,眼神有些放空。
“明天……我爸妈和你爸妈都来送。”林晚星轻声打破沉默,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嗯。”陆辰轩应了一声,抬起头,目光落在她低垂的侧脸上,灯光下,她的睫毛投下一小片阴影,“人多了,反而……不好说话。”
林晚星懂他的意思。在家人面前,他们需要表现得坚强、得体,那些不舍和脆弱,只能藏在心底。
“到了那边,安顿好就发消息,不管多晚。”她又说。
“好。你也是,路上小心。”他回答。
又一阵沉默。然后,陆辰轩站起身,走到行李箱边,从侧袋拿出一个扁平的丝绒盒子,走回来递给林晚星。
“给你的。”
林晚星接过,打开。里面是一条纤细的银质项链,吊坠是一个精巧的星月造型,在灯光下闪着柔和的光泽。
“这是……”
“在波士顿看到的,觉得适合你。”他语气平淡,但耳根微微泛红,“月亮代表波士顿(有时差),星星……还是你。”
林晚星的鼻子瞬间就酸了。她低下头,紧紧攥着盒子,生怕一开口就会哭出来。他总是这样,用最实在的方式,表达着最深沉的情感。
“帮我戴上。”她声音哽咽。
陆辰轩拿起项链,小心翼翼地绕过她的脖颈,手指偶尔碰到她温热的皮肤,两人都有些微颤。扣好搭扣,冰凉的吊坠贴在她的锁骨之间。她抬起头,泪眼模糊地看着他。
“很好看。”他低声说,目光深邃,仿佛要将她的样子刻进脑海里。
下一秒,他伸出双臂,将她紧紧拥入怀中。这个拥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用力,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身体。林晚星也用力回抱着他,眼泪无声地浸湿了他胸前的衣襟。没有嚎啕大哭,只有压抑的抽泣和彼此剧烈的心跳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他们都知道,这一次分别,不同以往。隔着的不再是校园的几条路,而是整整一个太平洋。
第二天清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际出发大厅,人声鼎沸。巨大的玻璃幕墙外,飞机起起落落,演绎着无数悲欢离合。陆辰轩的父母和林晚星及她的父母都到了。气氛看似热闹,却透着一种微妙的伤感。陆父拍着儿子的肩膀,反复叮嘱着学业和注意事项,语气严肃难掩骄傲与关切;陆母则红着眼圈,帮他整理其实早已整齐的衣领,絮叨着生活细节。林晚星的父母也说着鼓励和保重的话,眼神中却流露出对女儿未来独自面对的担忧。
换登机牌,托运行李,一切流程按部就班。时间一点点逼近安检口。
“辰轩,到了专心学习,照顾好自己,常给家里打电话。”陆母最终没忍住,声音带了哭腔。
“知道了,妈,你们也保重。”陆辰轩点头,语气沉稳,但紧抿的嘴角泄露了他的情绪。
他转向林晚星的父母,郑重地说:“叔叔阿姨,你们放心,晚星……她很坚强,也会很好的。”
“嗯,你们都要好好的。”林父用力点点头。
最后,他走到林晚星面前。周围嘈杂的人声仿佛瞬间远去,他们的世界里只剩下彼此。她今天特意穿了一条他说过好看的裙子,脖子上戴着那条崭新的项链。眼睛有些红肿,却努力对他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只是那笑容看起来比哭还让人心疼。
“我走了。”他看着她,千言万语堵在喉咙,最终只化作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