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未名湖的冰层早已消融,湖畔的垂柳抽出嫩绿的新芽,春天的气息弥漫在整个燕园。大一上学期的时光在忙碌与适应中匆匆流过,当初的新奇与茫然渐渐沉淀为日常的节奏。然而,当春风拂过,带来暖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阶段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大抉择——专业分流。
四月初,物理学院大一年级的通知群里,一份名为《关于物理学大类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的安排通知》的pdF文件,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通知详细列出了分流的方向: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每个方向后面附带着简短的介绍、主要课程、以及近几年的就业深造情况数据。邮件末尾强调,分流志愿将结合大一上学期成绩、个人志愿以及部分方向的容量进行综合评定,要求一周内提交意向表。
教室里,图书馆里,宿舍里,一时间几乎所有物理学院的新生都在讨论这个话题。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兴奋、焦虑和迷茫的气氛。选择,第一次如此具体而沉重地摆在每个人面前,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真切地关系到未来三年的学习重点,乃至更长远的职业路径。
林晚星对着电脑屏幕上打开的pdF文件,反复阅读着每一个方向的介绍,眉头紧锁。她大一上的成绩属于中上游,不算顶尖,但足够让她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而这选择权反而成了负担。理论物理深邃迷人,但需要极强的数理基础和天赋,出路相对狭窄;凝聚态是传统优势方向,竞争激烈;光学应用性强;微电子则与产业结合紧密,被认为是“热门”和“好就业”的方向。她内心对理论物理怀有某种向往,那是探索世界本质的浪漫,但想到现实的就业压力和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又让她望而却步。选择“热门”的微电子,似乎更稳妥,更符合父母“找个好工作”的期望,但那真的是她感兴趣的吗?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扯。
晚饭时,她和室友们在食堂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肯定选微电子!”王爽扒拉着饭,语气肯定,“我表哥就是学这个的,现在在芯片公司,年薪这个数!”她比划了一下,眼睛发亮。
“我还在想光学还是凝聚态……”李萌咬着筷子,比较着课程表,“光学实验好像挺有意思的。”
“晚星,你呢?”她们看向一直沉默的林晚星。
“我……还没想好。”林晚星叹了口气,“感觉哪个都挺好,哪个也都有点难。”
她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点开那个灰色的头像。她和陆辰轩已经有好几天没好好碰面了,各自忙于课程和社团。她犹豫了一下,发了条消息过去:“专业分流,你怎么想?”
消息几乎是秒回,言简意赅:“晚上图书馆老地方说。”
晚上八点,图书馆那个靠窗的角落。陆辰轩已经在了,面前摊开着笔记本电脑和几张打印出来的资料,包括各方向的详细课程地图、几位知名教授的科研方向介绍,甚至还有往年毕业生去向的统计分析表,准备得极其充分。他看起来平静如常,仿佛面对的只是一个需要理性分析的普通课题。
“有什么想法?”他开门见山。
林晚星把她的纠结和盘托出:对理论的兴趣,对现实的顾虑,父母的期望,以及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
陆辰轩安静地听完,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了几下,调出成绩分析图:“你的数学基础扎实,普通物理成绩稳定,逻辑思维清晰,具备学习理论物理的潜力。微电子对电路和编程要求更高,是你的相对弱项,但并非不能克服。”
他的分析客观得像一台机器,但接着,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她:“关键是,你愿意为什么付出更多的辛苦?是啃艰深的理论,还是补应用技术的短板?你的长远目标是什么?是深入科研,还是进入工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