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伏羲”接手后,它能在虚拟空间中同时运行数百万个不同参数配置的引擎模型,进行极端条件下的压力测试。每一次“爆炸”,每一次“谐振失控”,都化为宝贵的数据流,被迅速分析、归纳,剔除错误选项,指引研究方向。
“第3,821,455次模拟完成。参数组 Delta-7 在空间曲率0.03至0.05区间表现稳定,能量溢出低于阈值。建议沿此方向进行实体验证。”冰冷的电子音,宣告着一条可能通往成功的路径被发掘。
同样,“萤火”步枪的能量激发回路优化,“针刺”炮的螺旋聚焦腔结构微调,“星辰阵盘”的力场叠加效应最大化……几乎所有关键技术突破的背后,都堆积着“伏羲”以亿为单位的模拟计算次数。它将科研过程中最耗时、最繁琐的“试错”环节,加速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战争是资源的消耗战。如何将地球上以及小行星带开采站的每一克稀有金属、每一焦耳能量、每一份人力,都精准地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一个庞大到令人绝望的系统工程。
“伏羲”接管了全球资源调度网络。
从澳洲矿区开采出的“萤石”原矿,到东亚工业基地的提纯生产线,再到北美组装厂的“萤火”步枪最终质检,最后通过优化后的运输路线送往前线士兵手中——整个过程被“伏羲”分解成无数个环节,实时监控,动态调整。
它能预测到西伯利亚的一场暴风雪可能会延误某个零件的运输,并提前从南美仓库调拨备用件;它能计算出月背基地“虚空熔炉”下一次启动所需的最佳能量配给,并协调全球电网进行峰值调度;它甚至能根据前线战损报告,精确推算出未来七十二小时内各战地医院对血浆、药品和医疗设备的需求量,并提前做好配送方案。
在“伏羲”的统筹下,地球的战争机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和精准运转着。浪费被降到最低,效率被提到最高。它就像一位最顶级的交响乐指挥,让全球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声部”——工厂、矿山、运输线、科研机构、军队——演奏出一曲协调一致的生存乐章。
然而,“伏羲”并非万能,也并非毫无争议。
它的决策基于数据和逻辑,但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数据和逻辑。士兵的士气、指挥官的直觉、战场上千变万化的偶然性,这些都是冰冷的算法难以完全量化的。瓦西里耶夫始终坚持,最终的决策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伏羲”永远是辅助,而非主宰。
一些保守派将领和官员,也对将如此多的核心权限交给一个AI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过度依赖会导致人类自身能力的退化,更担心那万分之一可能出现的系统故障或被敌方渗透的风险。
王也对此的态度则颇为超然。他曾对瓦西里耶夫言道:“工具无善恶,关键在于执器之人。‘伏羲’是文明延伸之手,善用之可补天缺,恶用之则自毁长城。守住本心即可。”
无论如何,“伏羲”的存在,已成为地球联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运算无声无息,却如同文明的脉搏,强劲地跳动着,支撑着每一次战术决策,加速着每一次科技突破,优化着每一次资源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