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基地的核心研发区,最近被划为了“一级噪音污染区”。
倒不是因为机器轰鸣——事实上,这里的设备运行起来安静得诡异。噪音的主要来源,是雷大叔那极具穿透力的嗓门。
“向左!向左点!哎呦我的小祖宗,你那公式算的是个啥?这玩意儿现在歪得比我老家那棵被风吹了三十年的歪脖子树还离谱!”
研发区中央,一个直径约五米、造型有点像倒扣着的汤碗的金属造物,正以一种极其别扭的姿态,离地悬浮着。它的一端颤巍巍地翘起大概十五度,另一端则几乎要蹭到地面,整体发出一种不堪重负的、令人牙酸的“嘎吱”声,表面流转的幽蓝色光晕也明灭不定,像个接触不良的旧灯泡。
年轻的工程师小楚,鼻梁上架着的眼镜滑到了鼻尖,额头沁满汗珠,双手在悬浮的全息操作界面上飞快滑动,嘴里念念叨叨着一连串复杂的偏微分方程和能量场参数。她被雷吼得手一抖,一个参数输错,那“大汤碗”猛地向下一沉,吓得周围几个助理工程师齐刷刷后退半步。
“雷大队长!您行行好,别喊了!”小楚都快哭出来了,“场力平衡是微米级的调整!您这一嗓子,我三个校准传感器都报错了!”
“我不喊?我不喊它就能自己摆正了?”雷叉着腰,指着那歪歪扭扭的装置,“这玩意儿要是装到星舰上,飞出去能直接给我们扭成麻花!林小子呢?他那什么‘元’的碎片,就不能给个傻瓜式操作手册吗?”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林启的声音从入口处传来,他端着一杯(味道依旧一言难尽的)替代咖啡,慢悠悠地晃了进来,看着那惨不忍睹的“大汤碗”,嘴角抽了抽,“‘元’给的公式没问题,是我们的材料均匀度和能量输出稳定性还达不到理论要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嘛。”
这就是“巡天者”号惊艳亮相背后,冰冷而残酷的现实。反向工程和规模化应用,远比想象中艰难。
反重力技术,核心在于创造一个局部可控的、与行星引力场相互排斥或中和的能量场。原理听起来高大上,但落实到螺丝钉和能量导管上,就变成了无数让人头大的细节。
“林队,”小楚看到救星一样,“第三号能量缓冲器的衰减速率还是超出预期,按照这个损耗,连续运行超过七十二小时就有过热风险。”
林启凑到全息界面前,看着瀑布般流淌的数据。“试试调整第七和第九导管的相位差,降低百分之五的瞬时能量负载。另外,让材料组那边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合成出导能性更好的新型晶体。”
他抿了一口那苦涩的液体,眉头皱得更紧了,不知道是因为咖啡还是因为技术难题。
“零”如同幽灵般出现在林启身后,冰蓝色的眼眸扫过数据流。“解决方案 734-b 已筛选。需要‘知识圣所’提供的旧时代超导理论中,关于‘临近效应’的补充数据,以及‘钢铁烙印’控制矿区出产的一种特殊磁性矿物作为掺杂剂。”
林启一拍脑门:“对!怎么把他们忘了!王姐,麻烦联系一下‘知识圣所’和哈洛将军,我们需要进行一笔‘技术交换’!”
几天后,所需的资料和矿物样本被紧急送达。研发团队几乎是彻夜不眠,重新调整了设计方案,改进了能量缓冲器的结构和材料配比。
再一次进行悬浮测试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